钱大昕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德行高尚,一生汲汲于学术,在经学、史学、音韵学、训诂学、金石学、诗文创作等方面无不成就卓著,被公推为“一代儒宗”。钱大昕能在为学为人上达到此种境界,固然是其自身努力所致,同时也是与他受到的良好家教家风熏染分不开的。这种家风,在他所写的《记先大父逸事》这篇文章中有着极为鲜活生动的体现。
先大父是钱大昕对去世的祖父钱王炯的尊称。钱大昕在这篇随笔中,以简练写实的笔触深情追忆了祖父生前的四件“逸事”:第一件,处事不欺天罔上;第二件,做人力戒自满、不妄求利与福;第三件,读书须有创见;第四件,老犹读书不辍。这四件逸事看似不起眼,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祖父德行高尚、嗜书如命的品性,而其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所形成的良好家风对钱氏家族向善向学的人生追求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先看第一件事。祖父69岁时适逢朝廷下诏,对年满70岁的老人赐给粮食和布匹。为求得赏赐,乡里很多人弄虚作假,“增年以邀上赐”,有人劝他也虚报年龄,被他“正色”拒绝,“欺天而罔上,吾不为也”!这件事给了钱大昕深刻的影响。在祖父看来,弄虚作假行为涉及人的品德,是关乎“德行”的大问题,做人先立德,做事不违德,这是基本的古训,必须自觉遵循。祖父对弄虚作假的正色拒绝在幼小的钱大昕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记,特别是当他听说有些秀才为得到朝廷对年满80岁者“特赐举人”的照顾时,竟然胆敢虚报“一纪”(12年)年龄以捞取好处,这种有亏“德行”的行为强烈地刺激了他,也成为他写作此文并将之置于四件“逸事”首位的一个重要缘由。溯往查今,在年龄上弄虚作假者代不乏人,钱王炯的这一举动,不仅是钱氏家族“做人先立德”良好家风的生动体现,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再看第二件事,钱王炯列举《管子》《淮南子》等书中的名言警句,“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前者告诫家族人“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要求族人谦虚恭让,谨言慎行,力戒骄傲自满,言行无忌;后者告诫家族人要安分守己、安贫乐道,如果一味妄求富贵利禄,反而可能招致祸灾。钱大昕通过展示祖父的寥寥数语,深刻反映了祖父的做人准则,这些准则一样是钱氏家族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揆诸史实,正是有这样良好家风的熏染、激励与规范,钱氏家族世代向儒,奉公守法,很少有违法乱纪的不肖子弟出现。钱大昕本人,学富五车,淹贯文史,终其一生,始终秉持“实事求是”“无徵不信”的精神,平允谦和、薄责于人的学德,不妄求、不妄语,一代大儒的处世风范、人生轨迹值得我们好好地去体味,去思考。
第三、四件事都是关于读书的。钱王炯认为,读书不能一味死读,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到了这点,才是真读,也才会有收获。钱大昕在文中列举祖父如何理解古人用韵对偶两个典型例子,深刻地表现出祖父活读书、读活书的读书方法与实践,极具启发性。同时以“年逾八十,读书不辍”八个字和“一日不读书便俗”的自白,刻画了祖父嗜书如命、活到老读到老的动人形象,使人油然而生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