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领衔人物。郑板桥出身寒微,幼丧母,由乳母抚养。少年聪颖,随其父学。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范县(今属河南)、潍县(今属山东)知县,为政清廉,关心民瘼,颇有政声。去官后定居扬州,以书画为生。
郑板桥善诗,工书画,且能熔于一炉,时称“郑燮三绝”。他擅画兰、竹、石等,尤以兰、竹著称;书法在楷、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笔法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后人称“板桥体”);诗、词、道情、书札等皆有独特风格,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在外应试、游学、为官期间,不忘对家乡的思念,对家人的嘱托,对子女的教育,写下了许多家书,后精选十六篇付梓成《郑板桥家书》。
郑板桥家书的受方主要是郑板桥的堂弟郑墨。郑板桥无同胞兄弟,与郑墨感情深厚,他在外做官时,家中事务大多由郑墨照应,所以他对家人和幼子的训诲大都是通过给郑墨写家书进行的。这些家书的内容涉及读书治学、人品修养、家庭教育等方面,情真意切,读来如话家常,诚如板桥所言“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家书中,板桥教育兄弟要与人为善,孩子要平等友爱,家人要遵纪守法……殷殷之情,溢于言表。而其中所包含的读书治学见解、持身处世经验等,更是给予后人很多启迪和教益。无怪乎有人评价:(板桥)十六通家书,皆世间不可磨灭之文字。
郑板桥家书摘编
设我至今不第,又何处叫屈来?岂得以此骄倨朋友!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摘自《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摘自《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飨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摘自《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若事事预留把柄,使入其罗网,无能逃脱,其穷愈速,其祸即来,其子孙即有不可问之事、不可测之忧。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摘自《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
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东坡一生觉得世上没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处。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啧啧称道。——摘自《淮安舟中寄舍弟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