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家风家训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家庭是中国人的教堂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人生的旅途上,多美的风景都比不过回家的路。无论春运的人潮再怎么汹涌,无论回家的路有多少雨雪阻隔,心的方位永远指向家。家文化把中华大地变成巨大的磁场,磁吸着每个人的心思和情感。故乡和家庭有如此强大的亲和力与凝聚力,造就了亿万人流穿越大地的律动,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春节传统。

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信念有着一个固定的归属,这个归属就是家。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是不灭的明灯;从“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亲情是绵远的牵挂;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家国是永恒的话题。对家的精神归属浸润在血脉中,融入到文化里,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

史学大家钱穆先生曾说:西方的宗教为上帝教,中国的宗教则为“人心教”或“良心教”,中国人做事以良心为出发点。西方人以教堂为训练人心与上帝接触相通之场所。中国人不必有教堂,而亦必须有一训练人心使其与大群接触相通之场所,此场所便是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它教授给我们的内容,有无私而厚重的亲情大爱,有接人待物的基本功课,有家国天下的浓厚情怀。

家是亲情的港湾。对亲人的情感,不会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般斤斤计较,也不会虚与委蛇、虚情假意,它最需要真诚的爱、无私的爱,而不是锱铢必较的等价交换。亲情之爱恰如投进湖面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而能够达到的最远距离,往往就是我们在社会中跋涉的距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父母的无私责任;事亲以敬,则是子女对父母的义务。由亲情出发,便有了“父慈子孝”,做父母的要像父母的样子,做子女的要像子女的样子。正是在这种家庭责任和担当氛围中,我们识晓了人生大义,读懂了生活哲学。

家是社会的细胞。罗素有一个耐人寻味的观察,孝道并不是中国人独有,但中国文化已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而这个旧习惯依然保存。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文化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与对孝道和家庭的重视休戚相关。正因为这种对家庭的责任,家成为由私及公的必经桥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与亲人之间最真诚的爱戴,往外推己及人也才会格外有力。由家而国,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推扩,让仁爱精神成为文化精髓,让家国情怀成为民族品格。

出则安邦定国,归则立业兴家。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根脉。虽栉风沐雨,我们仍会风雨无阻在春节这个节点一致奔向那个叫做家的地方。因为家,是我们心灵的皈依,是我们共同的信仰。

春节回家。愿这个春节里,每个人都欢享家的融融喜乐,铭刻家的浓浓亲情,承续家的绵绵瞩望。以家为起点,让我们奔向更美好的前程。(萧伟光)

下页:家教最有效的手段是家训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