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学很有些兴盛的意味。图书销售榜上常有古人席位,电视网络上时见国故解说,民间社团沙龙聚讲国学,高校院系设科招生,曾被冷落的古代圣贤被重新请出,曾被遗忘的线装书被重新包装,配以现代传播、商业营销的新式手法,蔚然成风。
我们不能否认国学的魅力,不能否定那些言传身教者的满腔热忱,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商业模式下的炒作国学反而会损害国学。
经过包装的国学,可以营销炒作,自不免要用价格来体现其价值,高昂的学费、出场费每每令人瞠目结舌,利益所趋,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热闹景象后却是传统义利观的现实颠覆。以国学牟利的商业行为在根本上背离了国学的基本精神,尽管同言孔孟,尽管言必称古,尽管形貌酷肖,却不过是利益指挥下的傀儡而已,精神萎靡,了无生气。
当下,各类国学班的开设多半因听众的好恶成为唯一标准,本就与现代学科体系格格不入的国学更是被随意切割,任意增删,肆意解读,风水、占卜之流每每成为个中热门,学问谨严不知何物,师道尊严更无从谈起。古语云: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所强调的当然不是必须上门求教的表面礼仪,其后所隐藏的正是对“学”的无比尊重,这份尊重决然不是可以用学费的多少来衡量的。
徒具仪表的国学行为虽然热闹非凡,虽然从者如云,所带来的却是国学品格的降级。国学承载着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无比厚重,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下被用以牟利,所以会被“举重若轻”,关键所在便是基本精神的背离。国学之“重”,在于对民族元气的珍惜,对传统精神的尊敬,不珍不贵,不敬不重,少了这份“珍惜”与“尊敬”,无论表象如何繁荣,就其品格而言,已然落入第二义。
对于热闹之下的种种偏失不应忽视。颇见规模的国学普及,多半停留于常识的讲授、现实的比附,以简易通俗、便于接受为特色,尤其注重知识的现实运用,却不免趋于功利。实用观念下的国学接受大抵遵循知识传授的一般模式,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只能是浅尝辄止,而商业模式下的国学传播又要以各种手段来吸引眼球,每每以取媚大众为职,戏说浅讲的噱头消解了经典权威,自我标榜的虚名大师扭曲了君子风范,所造成的是国学风格的浮华不实。
国学之根,在中华之道的承载、宣扬,不仅有知识体系的传承,更要有道德价值的坚持,不仅对国故如数家珍,更应抱持一种“温情与敬意”再造文明。国学的当下炽热,并非健康的生命体征,而是功利的病灶,如果没有精神的注入,缺乏“道”之关怀的国学难具生气,并终将行之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