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国学思想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儒释道三家以一个“和”字相通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中国文化向来重“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因此史上各教各派,大都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甚至取长补短互通互融。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 “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

民间传说有“虎溪三笑”的典故。虎溪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前,相传东晋高僧慧远驻锡东林寺时,来访和参拜者络绎不绝,常常宾朋满座,谈笑风生。但慧远送客,一向不过虎溪。一天,诗人陶渊明(也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携道士陆修静来访。儒释道三位高人相谈甚欢,临别依依不舍。慧远送客,仍一路谈笑风生,竟不觉破了惯例走过虎溪,溪旁有虎见状都惊奇地欢叫起来,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其实,慧远与陆修静并非同一时代人,交游之说难免牵强。但南北朝以来,儒释道交流交融渐趋流行,“虎溪三笑”便传为美谈。

日前,受万众齐心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所感召,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正好也是东林寺现任住持),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以及儒学家、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三位堪称当代儒释道的大师相聚一堂,“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我应邀前往为他们主持论坛,躬逢其盛。三老相谈甚欢,传说中“虎溪三笑”的愿景,似乎真的出现了。

所谈围绕一个“和”字。任道长说,道的属性是“和”。天地日月森罗万象、芸芸众生千差万别,无不蕴含着两重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当利益冲突、矛盾纠纷时,不妨彼此体谅、委曲求全,就能开阔胸襟,以德报怨,所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传印法师说,佛教讲“理事圆融,事事无碍”,即是教人克服贪嗔痴的欲念,达到和谐的境界。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杜维明教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对“和”与“同”的不同态度,竟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以“和而不同”为主线,儒学追求的“和”,是以“和”对“多”集散成大,是以“和”制“合”平衡互补,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看来儒释道三家的确以一个“和”字相通。因为,“和”的哲学就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俱丰。

“虎溪三笑”又现,一个“和”字会通。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的学说中,挖掘和发扬“和”的丰富思想,与我们今天大力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氛围,也可以“会通”。(叶小文)

下页:唐朝儒释道三家的互动互补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