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常礼举要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寅、处世
类别:儒家礼学 作者:李炳南 ( 字号:   )

这本常礼举要“丑”部分,吾不讲,什么原故?丑是学校这一套,由兴大周庆光老师所加上的,加上学校这一段。现在你学这个没用处,学校不兴这一套,学校有学校的规矩,现在学校什么规矩吾也不知道了。你们大家都知道吾在学校里上课,吾有一套我的规矩,吾的规矩和别的人不一样。学校自有学校的规矩,我们不管这个了,大家要记住,少发议论。

下面“处世”,就是在社会上的人情世故,这个很要紧。后头的“聚餐”也很要紧,你在外应酬不能不吃饭,现在人不会吃饭,在吃饭桌上很难看。这两节大家要注意听听。处世,世是世间,范围很多;处是处理,处理什么呢?处理人对人的事情,这是总原则,别看不起了。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短”是坏话,无道人之短就是别说人的坏话。某人那条他不行他够不上,这个我们一概不谈。今日之下你要谈这个,有杀身之祸。因为现在的人和从前不同,可没受过好的教育。

譬如两人站在门前谈话,一般来说,应谈完了就算过去,可是现在不然!谈完了出去传某人说你什么;这个传话的人多说一、两个字,话就变了质;好意变成坏意,坏意变成好意,这个不一定。从前人都讲究不传话,现在可不行,专好传话。传话传什么?好话不传,专传恶话,无形之中挑拨恶感。

这个吾有经验。尤其学佛的人,跑这道场、跑那道场,这个道场说说,那个道场说说,来回地扯上一套,挑拨恶感,并不是有心挑拨恶感而是在无意之中造成乱子。某人如果认为吾背后说他坏话,吾也不解释,吾有吾的态度,越解释越麻烦,吾也不愿意。你认为吾说你坏话,你就认为如此,吾也不管你。你愿意和吾结善缘就结下,不愿意和吾结交那就随便。

前几年,外头有人不信,找我们里头的人当证人,找了去,咱们学佛的人不能打妄语,李某人到底有说这话没有?吾实在没有,有若干人说没有,他不信,说有,它才信。现在人不但好说瞎话,而且也不爱听实话,这是心里变态。

“无道人之短”,你只要不说别人而某人说了你坏话,你不管他,你心理自有天理良心为凭就好,记住这句。

“无说己之长”,在这个时候尤其要紧,万万不能贡高我慢,你显示你的长处,人家就不讲了,你能你去做吧,就完了!现代人“值得骄傲”,一个值得骄傲的人,如果人家好心好意要你改改,结果反而反嘴,起争论,谁有这么大功夫起争论?只好我们不说,那最好,不必起争论。

“道”是非常尊贵,大家要尊重。他来求你,你才告诉他,他不求就不告诉他。他要不信,他来毁谤,为了使他明白你与他争论,你把这个“道”看得太不值钱了。这两句今日之下正该如此,不说人家的坏话,咱们也要体认没什么能力与长处!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这是出自礼记上的,个人的家庭,好也罢,坏也罢,即使坏的不成样子,也一概不和别人说。从前邻居搬家的事情,可说是很少,也有几十年的邻居,能珍惜就很奇怪了,因为邻居最难相处,而亲戚朋友虽然住得远,但见几次面就熟了。

总而言之,你别管人家闲事,少一些事非,也不可把你家的底洩了,小心他上你家去抢东西,没有那些话,他不能进去,他的心有底子才能上你家里去,这是一点。你家里不和,邻居便欺负你,你是自找侮辱!你家里头团结得很好,古人的话:“打仗还是亲兄”,这个仗是普通在街上打打与人私斗,亲兄弟那当然是互助。上阵还是父子兵,到了前线拼命,自己的父子他们也不救我吗?不到时候是显不出来。

譬如吾姓李,你姓李有什么奇?是不足为奇。譬如这个屋子都姓张,只有两个姓李,他在那里骂姓李的,不但吾不高兴,连那个姓李的也不高兴,这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同姓不同宗。骂的人说:“我是说姓李的,天下皆有,不是说你。”不是说吾是不错,可是你说姓李的,吾也姓李,吾就是不高兴,那一个姓李的也不高兴,两个姓李的同心,不与姓张的同心。连一个姓尚且如此,这是自然的心理,况且是一家人,这一想你便明白了。

譬如臺湾人在臺湾,谁也不认识谁,那没关系。见了面,你请他喝碗茶,他也未必领情,但是或许你到美国,你跟他素不认识,一说臺湾话就感觉很亲密,就谈了去,这不是自然的道理吗?至于家里的事,万万不能和外人说,家里出了奸盗之事,都是你告诉别人,自己引的。礼记上说“内言不出于阃”:房屋里说的话都不许出这个门限。现在这个时候,专宣传屋内的话。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这口最了不得,是祸福之门。譬如说,战国时的六国成天闹乱子,都是苏秦与张仪拨弄的。苏秦与张仪什么也没有,东也拨弄,西也拨弄,各国互相打战,他从中取利,现在国际上就这么一套。

大家现在要学孔子的谨言慎行,少说话,所谓“躁人之辞多”,见了面就说个不停,送到门外到街上还说,那有这么多话?“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这在易经上有。一个好说话的人,一辈子没有大发展,也办不了好事情。未说话以前,礼记有说要“安定辞”,心里先打好稿子,何者在前,何者在后,要有次序,总之,说话要简要详明。

四、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话;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现在人没念过书,这就难怪了,又认为“值得骄傲”就更不得了。洋洋得意地把今天在家吃了什么,吃了什么讲出来。好!那里有两个穷人,这一天还没吃饭,连个豆腐渣也没得吃,你还说我吃当归鸭,比豆腐渣还好。殊不知“一家饱暖千家怨”,这话得懂才行,你饱暖,他不饱暖,就是仇家。别说你恭敬他,他还不领情,你再炫耀,那就不得了。

今日之下这个事情多了,你譬如一个街上两个邻居考大学,你是住东边,他是住西边,同时考试。西家那个没考上,你家这里,你考上,父母很高兴,不但高兴的不得了,又放鞭炮庆贺,是很好。可是西邻那一个就过不去,他正在那里丧气得不得了,看见了人家那个得意,就是仇家,这都是世故人情。所以说看见失意的人不要说自己得意的话,要对失意的人表示同情。

再者,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这在臺湾吾可见多了。一个五十岁的人见六十岁的人说“我老了”、“我不行了”,你说是老年人,那个老年人比你年纪大,是那一个该死啊?那个六十岁的老人听了是绝对不高兴。

现在还有一句是以前没有的,中华民国发明的一句新话:“人生七十才开始”,这话不知其用意如何?总而言之是不合理。原来古书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叫稀寿,为什么叫稀寿?意思是能话到七十岁就很少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说才是人生的开始,听了不就很懊丧!你何必惹人厌,不高兴?说话是很不容易的,还是以少说话为妙。

其次谈到作寿,吾最反对作寿,吾说句痛快话,作寿是放警报,你们大家明白吧!怎么放警报呢?到时候了,要预备预备,还不是这个样子!有一个人九十几岁时作寿,开了一个宴会,有一位先生恭维他说:“你活了快一百年啦”,很好,这是多么好的话,譬如现在说人:“你身体不要紧,没点病,即使有点病,那是百年的关系。”这话令人听了应该就很高兴,可是对这位作九十六岁寿的老人说:“你老先生看样子有百年的火候。”作寿的人,喝了酒正高兴着,被这句话呆住了,还有四,五年可活!在座大家都不高兴,你那一条不好说?你会说:“你活着一百年,还有什么不好?”你说他活一百年为什么不欢喜?你说其他人活一百年为什么会欢喜?一样的话,不一样的说法。大家有疑惑可以问。

五、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人生的不如意十之八九,人之常情是思念过去,不满现在,希望未来。一般人肚子里有些话总要找人谈谈,希望别人想办法给你解决,可是你那一肚子不高兴的话,要够到交情才可以谈,够不到交情不能谈。你自己的事,那是你自己的事,若谈别人的事或国家的事,不够交情总不能谈。因为谈了,他也往外一谈,就把话传了出去,又出了毛病。譬如你看他有什么不好,但是才相交三个月或五个月、半年什么的,他有什么不对的事,你要劝他,不错,朋友是有规劝的义务,可是你有劝的资格吗?你不要妄作聪明。

你说我是好心好意,他听了是你讽刺他。你劝他,话一说得重,他对你某人便恨着了。这个必得念书多,念书多你自会明白,你是好心好意地劝他,可是他以为你是谤他,口是祸福之门,这是“交浅不可言深”。

再者“绝交不出恶声”,譬如咱们相交,这个人看你怎么也不满意,怎么也不行,好的、坏的勐造谣言,现在这种奇怪的人很多,这种勐造谣言的功夫我们没有。某个人对我们没有礼貌,我们或可有对不起人家的地方,我们省察、省察,我们那里不对,那里不对赶紧改,这是对的,要先改自己。我们改了,那个人还是这个样,自反而合礼,有了礼,自己反省也能对得起人。可是连番好几回,那人还是照常造谣,孟子说:“此亦妄人也已矣。”这是狂妄人,不理他算了。

你不能一上来就绝交,或可有对不起人的地方,就是不行了要绝交,也要口不出恶言,为什么呢?这个人是活的,说不定将来又会在那里碰上,所以要预备后路。往后或许十年、廿年、卅年,为了一件事,在路上碰到仇家,你拿着刀,你气他不好把我打着,那可杀不可杀呢?若有“这种人”他在旁边,不必在说别的,就“这种人”就行了。如果绝交时你当时没有恶言,心里不慌张,也就不倒楣。

说到这,我再说别的,这个不知说了多少次,咱们台中道场,你们将来能守得住,就十二万分地万幸了,你再开闢不是容易的,怎么呢?你没有仁心、耐性,你能开道场吗?到一个生疏的地方去开道场,什么人都要先试探试探你,跟你比比赛,唱戏的叫“打砲”(案:外来演员插班登台唱戏叫打炮),你连这个都不懂得。你若是听戏的票友,想露一手,你上去唱戏,不论有钱、没钱,也得穿着戏班子的衣服,有衣服在那摆着,你或许还不会穿,别说唱戏的衣服。现在你们都学佛,你连个海青还不会穿,还谈什么?给你件袈裟,你也配不上。唱戏这就难了,你要有意,下去得练熟,再跟你说吧。一出台,锣鼓打着,可是点子都不对!上台唱戏,连跑龙套这一切一切都先得花了钱,都买到了,这才行。别说你唱得好,若唱得不好,就连拿扇子也没技术,一下子掉了,看你怎么收拾?譬如唱戏的,朱洪武叫康茂才上台去打陈友谅,都是唱三句一停,那有依什么第四句?上台后,旁边树了一把椅子,就算高台,唱到那里,一把袖子一上台,没上去,倒退了下来,倒退了下来再上不行吗?再上,就多一点锣。台上少一点锣都不行,这个东西都不懂,那就漏气了,就得下来。如果能再唱四句:“康茂才是年老气衰,血气衰,这样的高台上不来,二次再把高台上”,这就行了,因为这是老手。

六、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现在喜好侮辱人,跟我们的熟人开开玩笑,开开玩笑古人也有,要戏而不虐!孔子也开玩笑,有人说:怎么孔子也开玩笑?子游为武城宰,闻弦歌之声,孔子开玩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在你们听这句时,也会疑惑:“孔子也没杀鸡,也没杀牛啊?这是说杀鸡用小刀就行了。”杀牛用小刀可不行,要用牛刀,得用大刀,所以孔子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他懂,孔子才说,对不懂的人,孔子也不说。子游听了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子不是说,只要学了道,即使百里之地,不管怎么样都要好好干,不管县的大小。孔子说:“偃之言是也。”偃你说的对。于是孔子对同学们说:“前言戏之耳!”我这是跟你开玩笑。孔子开这个玩笑没有关系吗?为什么咱们开的玩笑那就不行?你看看,现在的人,叫人下不了场,对人别叫人下不了场。最好以不开玩笑为好,开玩笑会叫人下不了场。

七、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恭敬别人不可呆板,譬如鞠躬,要鞠躬七十度,你见了他,只鞠躬六十度就不行。对一般人平等恭敬,但对残疾人要格外恭敬,这里头与咱们有好处,什么好处?就是给对方的一个安慰,这不是很好吗?他是残疾,咱帮不上忙,咱安慰他,须格外恭敬。

吾跟你说,现在是不行,怎么不行?譬如这街上出了意外,太保乱杀人,但是我没得罪他,他不来找麻烦,这还讲得下去,现在不得罪他,怎么呢?这报上常说,你多看他两眼,就遭灾气。他这些人在那里妨碍人,你看他两眼,就有杀身之祸。我也没说话,也没做什么的,看两眼就不得了,你看这事情重要吧!现在这时局太特别,从前杀人的事情很少,太少了,国家管的太严,杀人必偿命,不是这么随便。

从前虽说杀人的少,可是报復的人可不少,小事情就来小报復,大事情就来大报復。凡是有受家庭教育的,家里念过书的人,遭这个报復的很少。譬如咱们在街上走路,现在马路好,从前的路不好,下雨路损是常有的事,一个人在路上不小心滑倒,他虽然没有什么损害,可是自己不走好总是事实,旁边人看了就笑,这个吾在臺湾可见过。那个滑倒人开口便骂,骂那笑的人,笑的人也没说话,就是笑而已,他骂的不但是三字经,六字经都有,那怨谁呢?这就是没受过家庭教育。无论怎么样,人家滑倒就是不幸,你正可以过去帮帮忙把他拉起来,安慰他几句,那是理所当然,表示同情嘛!即使你不能帮忙,也要装眼瞎,你走过去就算了,万不能笑人,这一笑就是祸。现在一笑就是祸,这跟你多看他两眼是一样的。总之,这个时代要危行言逊。

以上是见残疾人须格外恭敬,就是见了不幸的人,我们能安慰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就装着眼瞎走过去,这个记住!

八、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这个挑着担子的、拿着小篮子什么的小贩子,这些小苦力都是没有本钱的,所以才干小贩,有本钱就开大公司当经理了。可是这些当经理的品行,没这小贩子品行好。

见了肩挑小贩,不要佔便宜,那些人是最苦了。他在那里挑着担子,被太阳晒,被雨淋,你讨什么便宜啊?吾跟你说,这些小贩最守信用,守什么信用呢?不论下雨天或大热天,他到什么时候,上那一条街,都有一定的。我们在家等着买东西,不会有“到什么时候啦,卖什么的小贩怎么还没来?”的事发生,都是规规矩矩的,没有一个不守信用。

这些大商店的信用,连小贩肩挑都比不了,他们守的规矩都很严。卖东西的,到你们家门前去卖,你家里男也好、女的也好,无论什么人来买,他跟你卖的功夫,绝对没有嘻皮笑脸这一套。假使你家里出来个年轻小姐来买东西,这卖菜的嘻皮笑脸跟他什么,邻居对面出来看了,不是把菜甩了,就是给一耳光,这是吾亲眼见的。他们都规规矩矩地,比在中兴大学当教授的吾都好,所以这个便宜讨不得。

你譬如买辣椒,这不值钱的东西吧,秤好了给你,你又多拿了一个;多添一个你觉得没什么奇,若每家门口都拿一个,小贩就少收若干钱,对这小贩苛薄干什么?你家里的儿女,在外头胡乱花钱,你反而不计较,苛薄家庭必出破坏子弟。

九、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必加恕。

他人须要,我们就应该帮忙,这在礼记礼运篇上有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虽然你没有职务,但早上你起来要扫地下,那时没有扫地伕,扫了地回家吃饭,也对得起那碗饭!那碗饭是我自己的力量,我自己出的,可是光有你自己,你也出不来。一碗茶也是千万人的力量,你得恭敬大家。这一天,你不能白干,所以对生活缺乏的人,我们要尽点义务帮忙。为人做点事情是应该的,不必记到心里,不可念念不忘,这是君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受恩必报”:

我们给人家的,讲的是应该尽义务。人家替我做什么,我受了你的恩,你有什么事情我也不管,这样可以吗?你该当尽你的义务,你若认为“我管这个干什么?”这就错了。中国人讲厚道,受人恩惠,即使是一滴水,受人一滴水怎么样呢?受人一滴水,你缺乏这滴水简直就过不去,所以用人一滴水,要报答时,只还一滴水,那可不行,还得有本有利。报什么?滴水之恩,要涌泉以报,永远不息,永远不忘人家,这是中国的教育。中国文化五千年,不垮臺,全球找不出第二个国家来。外国人他们苛薄,可是我们不然,我们讲的是厚道,这个是自尧舜都这样,孔子讲的也是这一套。

“开罪于人须求解”,孟子说过:“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凡是开罪于人,就是得罪了人,必得求解。我们对不起人,光是口头上说:“对不起、道歉”是不行呀!现在连对不起也谈不上了。吾有一次见学生骑脚踏车,把老师给碰倒,碰倒了老师,他在脚踏车上笑一笑就跑了。这个不能怨学生,吾是再三的说,你要求根本嘛,这种教育是你老师教他这样的!所以开罪于人要求谅解。你不求谅解,你多看他两眼,他就要找你的麻烦。你不求和解,下回他会想法子对付你。

“开罪于我应加恕”,儒家所谈就是君子、小人之别,但谈因果处不明显,佛家是处处讲因果,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佛家讲法。儒家不这样子,讲的是君子、小人。我们受人恩惠,不报答就是小人,永远不忘人家的恩惠是君子,这就是君子小人之别。

譬如咱们又学佛又念孔子书,凡是学佛头一条,就是应知人身难得,学佛怎么说人身难得?有了人身,这才能学佛。第二是佛法难闻,学佛的头一个条件是先得人身,你得人身并不就是能学佛,而是就可以学佛了。有了这种机缘,不问你好不好,不问你是不是有人劝,不问你是不是勉强,有了这个机会就能学佛。但是必须咱们是人,若不是人而是畜牲、那可就难了。

吾看过跳蚤学体操,但是你拿这个经叫它看,它看不懂,这是难处!得人身,好比上火车,已经买了目的地的车票了,可是坐不坐车在乎你。佛法难闻,你也听到了,也看到了,如上车前的剪票,但是若没有“思、修”的功夫,有什么用处?这一思一学,才算上了车。跟大家说,不思不学等于没上车,那不叫佛弟子,叫做什么?从前做“弟子”的规矩不能随便,要受过皈依才可称弟子,没受过皈依的,男的叫“信士”,女的叫“信女”。从前人叫名字不能随便,不许为了拿钱就随便送,名字是不能随便送的。

 十、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善人必得亲近,为什么呢?你亲近他,才能学他,而且必须要久敬。若知道他是好人,却不能恭敬他,他也是淡淡的,所谓“交浅不可言深”,交情不深,不可说深入的事情。

“恶人自当敬而远之”,坏人他去坏,你想改他,他也改不了,改不了怎么办?与善人交好比入芝兰之室,你上了屋去,闻到很香,这个屋是盛兰花的香屋。可是有一层,你在里头住了十天半个月以后,就闻不到香味了,这个大家可有经验?

譬如点香,吾点的都是最好的香,也闻见了香,久而久之,什么好香在吾屋里吾也闻不见。什么缘故?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也”,鼻子的嗅觉与香合成一块了。书上说,久而不闻其香,因为入芝兰之室太长久了,你也变成芝兰,你这个人就变成好人了,这是一种比喻。

要是与恶人交,好比上渔市场去。咱们买东西如经过渔市场,腥味的不得了。你问渔市的人有没有闻到这种腥味,他说没有闻到,怎么呢?久而不闻其臭,与之化也!它也与这种腥味结合了。这种传染性很重要,既是这样,所以恶人必得离得远远的。君子善人必得近,你必得恭敬他、瞻仰他。

恶人呢?当然要远离,不远就染上他,被传染了,所以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小人很难跟他来往。

自古说这种事情,只有讲一半,你自己查去,讲得不甚透彻,只可如此,不得不如此!咱们都是君子,小人近之则不逊,你跟他亲近了,他那不恭敬的毛病都出来了,只好远他,远他则怨。例有人会抱怨说:“某人,你看看,从前与我不错,现在他认识有钱的人,又升了官,就不与我来往了。”近了小人就麻烦,给你一些不痛快,以及发生一些无礼的事情,远了他又怨恨你,没办法!近了也不行,远了也不行,所以要“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把他当鬼神,见了就多加恭敬,既恭敬又客气。

这些事情现在更重要。

十一、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礼记一上来的开头三句是:“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不论干什么,心里对一切都恭敬,身体容貌要像想东西时一样。想东西是怎么样呢?想东西时心理就不会乱七八糟的,就是那个样子。说话要安,安什么呢?

咱在这说话不大客气,因大家多半是同仁,而且吾又不是在外头讲经。这个“安”是第一要紧,你先得“止”,所谓“知止而后有定”这才稳定了。一止一定稳定了,这才能镇静。

吾跟大家说,这个镇静好不容易,吾不说客气话,吾一直到目前还是没有镇静的功夫。但是比起一般的躁人,吾看起来像镇静,可是自己问自己,吾并不镇静。这样不行,也不能成功,不镇静绝对不能成功。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镇静太重要了!

吾跟大家说,从前因为没有学校,所以上私塾,各街上请老师教书,一天只念三行二行并不多。记性好的、聪明一点的,念一念就会,你若是随随便便心不在焉,时间不到都不许回家,也不准乱走,坐在那里,连下来都不许。大家在那坐着,干什么呢?上私塾有一种叫“出恭牌”,同学们要用时,把书放在老师的跟前,拿着牌子到外边去上厕所。大家一看某人不在那,一看桌上有出恭牌,表示他上厕所去了。出恭牌在屋里一天也闲不住,老师本来睁一隻眼闭一隻眼,后来也觉得不对了,那有一天那么多大小便呢?同学们上厕所前,先疏散疏散,等上完后回来,再把出恭牌放在老师桌子上,回去坐好,不到五分钟又有人来拿。没有出恭机会的学生,就要坐在位子,上到一定钟点,才能下来。

在这屋子里念书,老师要是自己看书、抄书这还罢了,同学们最喜欢老师看书抄东西,最讨厌老师什么也不干,坐在那里东看西看,一不如意就要嘀咕了。你在那坐着,要是摇身回头看,老师说:“看什么?”一点也不让你闲着,接着说:“为什么放着书不念?”你说:“书我都会了”老师就说:“会了也得看。”这是练你的镇静。

办不到的事情万别逞能。要办的事情先计划,而且事前不说,先把事情看明白,心里计划好。一旦答应人家就得办,办得有始有终,这就要靠毅力了。就算碰破头也得干下去,务必把事情给解决了,这是吾年轻的脾气。现在有了年纪,不大这样,多少好一点,逞能再碰头这不行啦!

从前吾管人家的闲事,人家不打官司,吾去打,怎么会是吾去打官司?古人有句话说:“和解不成,便是家羞”。官司是吾打的,没钱,吾在家里偷东西卖了,吾给你打。所以吾年轻时好像太保似的,人都怕吾,怎么呢?吾出来做事,没有解决不了的,吾闲不住,你们大家可别学吾年轻那样。

十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什么事都得避嫌疑,这个事情多了,说也说不尽。譬如在树下走,上面长了李子,你的帽子不正,过了这棵李树,你在树下扶正帽子不行吗?何必要在李子树下扶正它,你在那里一抬手,主人家就会想:“你干什么?是要偷李子吃吗?”所以要躲避嫌疑。

这个瓜在地下生长,走路也有掉鞋子的时候,鞋子掉了,不许我提鞋吗?在瓜地里你不能提鞋,出了瓜地你再提不行吗?你在瓜地上不避嫌疑,人家看守瓜,老远看着你,以为是要“偷瓜”,这个嫌疑也要躲避。

这种例子多了,吾就常说,你上人家里去,叫门里面没人应,别一开门就进去了。这一点吾跟你们说多少回,但是现在大家还是这个样子,事情多啦!夏天,一女子衣服不整齐,你跑了进去,这算什么一套呢?现在人不在乎,从前人可在乎,从前那就犯了规矩。

这屋里没人,你入内一下子就出去了,主人回来,没了东西,一问邻居,邻居又不认识别人,看见你进去,就说:“某人常常到你家里来的,穿什么衣服,刚才他还来过。哦!就是他。”行了!有小偷儿进去,人不认得,却认得你进去,人家问你:“某一天,你那里去了?”,“你去了我那儿,我没东西了”,你怎么办呢?

这一条,你得类推,这就行了!

十三、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有学问了,无论遇见什么事情,不管是好事坏事,人家的事或自己的事,先自己坐在那边把事情分析分析,自己当个审判官,先把事情判断判断,谁是谁非,判断好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可偏重感情”,这感情是大坏事,感情冲动什么事也办不好。

譬如唱京戏的“坐楼杀惜”,宋江待人很好,有一回杀了一位女人,被害人的母亲赶过来拉着宋江。宋江逃跑,她在后头赶,一把上前捉住宋江。有一个卖糖的叫唐牛二,平常在宋江那儿得到好处,他一看宋大爷叫人捉住了,一下子感情冲动,说:“慢着,慢着,什么事情,什么事情?一切事情有我啦!”这一大叫,宋江就跑开了。有你,有我,有什么事情都找我。被害人母亲说:“好,找你!宋江杀了人啦,把我的女儿杀了!那个人已走啦,拿你打官司!”所以说不要偏重感情。

现在开会,尤其要如此,你不能用闲谈的功夫,听听谈些什么。不管有没有碍着你,事情到了表决的功夫,你要说瞎话,还是说实话?开会时你还没听明白,你看见人举手,我也举手,这叫欺骗人,你还没听明白也可以不举手,举手就算数。你没听明白,举个什么手呢?总而言之,理智是很要紧,尤其是咱们学佛!

十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凡是加在你身上,使你不高兴的事,你不要拿这个事情往别人身上加,这一个很难!

子贡见孔子就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你办不到。孔子都说办不到,我们现在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自不量力。

这一条很难说,学好了这一条就不得了。

十五、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吾跟大家说,凡是求人的事情,求人与借钱一样,为什么呢?借钱是借物质,求人家是求人跟你出主意,这是道理的事,这是求道。求道,得上人家那里去。恭恭敬敬的求,要跑人家那里求去。必须是“凡求教他人的事情,必须造门请问”,这才恭敬!譬如我想求王老师为我出主意,可是吾忙又不方便,他上吾这里才好谈。是吾求人家,吾怎么把他请到吾这里来?你求人家,要上人那儿求。

从前有句话说“移樽就教”,求人时摆了一个宴,你温了杯酒,拿着你的酒杯,上我这里来喝酒,上这里来干什么?让你来教训我,说话很婉转,这是从前。现在没有这个啦,文言一概讲不通。吾有书也不能教了,叫吾上学校去再教书,吾也感觉很困难了。这条必须实行。

又譬如你与我够着交情,你今天上我那去,并且送要我一个礼,我说:“你别走,你别走,我有把扇子要送给你。”这个合不合理?必得是你收下他的礼后,隔一天你再送礼到他家。

有时候同学们上吾那儿送礼物,吾还有点东西,跟同学说:“你别走,吾给你点东西吃。”这你们都得吃,因为吾是老师,所以另当别论。你是吾的学生,所以不讲这个礼貌了,这是从权,这个还可以的。若是跟外人,绝对不允许如此。

下页:卯、聚餐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