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学六艺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隔六百年的知己--陶渊明《咏荆轲》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陶渊明

燕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送行的音乐有渐离的击筑和宋意的独唱,这时吹来阵阵肃杀的悲风,滔滔江水也似乎在为荆轲呜咽。“我这一去肯定是回不来了,但我知道你们会记得我的名字。”说完,荆轲登上马车,绝尘而去。

荆轲已经死了几百年,但还有人在为他叹息着,这个叹息的人就是陶渊明。当他写荆轲献给秦王的地图缓缓展开,一把寒光毕露的短剑突然出现了。可是,太可惜!荆轲失手了!这一次行动以失败告终。

陶渊明与荆轲所处的时代中间相差了六百多年,荆轲刺秦的故事也已经被很多人歌咏过,但陶渊明还是从荆轲的身上,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情感。

很多人都说陶渊明是一个心中只有“杯中物”的隐居者,但这首《咏荆轲》,却流露出了他一颗不愿意隐居的心灵。朱熹说《咏荆轲》一篇,可以读出陶渊明的豪放,因为在这首诗中,绝无饮酒自娱的闲适,只有慷慨激昂的斗志。

一向“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怎会写出如此豪气冲天的诗呢?原因就在于,他心里也有荆轲那样的壮心。“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奇功未成身先死,但是他的勇气和忠诚之心却与世长存。

无奈六百年之后的陶渊明,没有荆轲那样潇洒。一介书生为国效命,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之中他饮酒自醉,忘情山水,但这不过是壮志未酬的表现,真实的陶渊明,并不是醉心吟唱的文士,而是一个有胆略、有壮志的奇男子,所以他还写刑天被天帝砍下头后,依然战斗不止的赞歌。陶渊明何止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更有欲报国仇的铮铮铁骨。

下页:有一种习惯叫勇气--王翰《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