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贫血防治专题 < 疾病防治丛书 < 医学书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中医学认为血有哪些功能
来源: 作者: 时间: ( 字号:   )

中医认为,血具有营养身体、养育心神、调节津液、维持阴阳平衡、抵御外邪等功能。

(1)营养身体

中医认为,血在人体的功能上是极其重要的,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通过气的推动,循着十二经脉运行,对内充养五脏六腑,对外滋润四肢百骸。《难经》说:“血主濡之”,意思是说外至皮毛筋骨,内至五脏六腑都依赖血的滋养,以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具体地说,有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等,说明眼睛视物,四肢屈伸运动,皆有赖血的营养。如果血虚不能濡养,则视力下降,两目干涩,四肢麻木,活动不利,皮肤干燥作痒等。

(2)养育心神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神志活动是由心来主宰的,所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但心的活动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因此,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有“神为血气之性”。气血充盛,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内经》指出:“血气者,人之神”。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说:“血气者,身之神也”。《内经》还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相反,如果心血不足或肝血不足,常出现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症状;如果邪热侵入营血,扰动心神,可出现神昏谵语等症。

(3)调节津液

中医有“津血同源”之语,意思是说津液和血都是水谷精微所化。两者都是液体性的精微物质,都以营养滋润为其主要功能。在生理上,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内经》所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又说:“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意思是说,津液注入脉内化赤为血,同样,血液正常地渗出于脉外,则成为津液。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病理上,反复或大量的出血,则出现耗血伤津的病证;严重的伤津脱液,也会影响到血液,出现津枯血燥证。所以,《内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也有“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诫训。至今临床上仍遵古训,对于出血病人忌用发汗法;对于汗多津亏病人不要用放血疗法。所有这些都说明血液可以调节津液。

(4)维持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阴主静;气无形而血有质,气为阳主卫护于外,血为阴主营运于内,因而血有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作用。如果血虚则阴亏,阴亏则不能制阳而易见热象,同样血盛则易见实象。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说:“气为阳,气盛即为火盛;血为阴,血虚即是水虚”,可见血是保持阴阳平衡的重要物质。

(5)抵御外邪

中医认为,气血充盛可以抵御外邪。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血气虚弱,其肤腠虚疏,风邪易侵,或游易皮肤,或沉滞脏腑,随其所感,而众病生焉。”明末清初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也指出:“气血者,人之所以赖以生者也,气血充盛则百邪外御,病安从来?气血虚损,则诸邪辐辏,百病丛集。”血之抵御外邪的作用,是通过气的作用实现的。因为血可化为气,气可卫外。血盛则气盛,而气盛则邪不能入犯,正如《内经》所说: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由上可知,血液是人体极其重要的物质,血液充盛则身体强健;血液不足则身体衰弱,血液异常则生疾病。



  忠告:本站专题丛书可能并非最新版,有关内容请勿作为诊病的唯一参考! 〖医学书籍〗
〖返回目录〗
 · 下页:中医里气与血的关系 (健康书籍选)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