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道人为何能乘风而行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刚才我们讲了吕纯阳的故事,那是五代末期,快到宋代了,吕纯阳已经活了一两百岁了。据说他没有死,这是没有办法查证的。这时他乘风而行,像列子一样,飞来飞去,并不一定得道,这与道是没有多大关系的,这只是一个工夫。怎么学的?和心的境界有关系,但是并不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不见得都会飞,你看黄龙禅师大彻大悟了,他不过是个肉体的凡夫。修道的关键就在这里,要能够使身心两方面都转化,很不容易。下面列子就问到这件事。

列子问关尹子“至人”,或者称为真人,得道的人才是真人。他说“至人潜行不空”,潜行是什么?他走过了你也看不见,算不定我们这里也有至人,在这里走来走去。潜行是看不见,但不是空,他的确是有的。到这个境界,道家有两句话讲得很清楚,“散而为气,聚而成形”,不给你看见时,一念之间身心都融化了,而是光,是气,同普通光一样,他人虽在这里你也不知道。如果他有意让你看见,他就“聚而成形”。“蹈火不热”,到火里头也烧不了他,“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一切的危险都不动心,从山顶掉下也不恐惧,这是得道人的境界。“请问何以至于此”,怎么样可以修行到达这个境界?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他说这是养气的工夫,这是讲老实话,都是传道。这个气不是呼吸之气哦!不是我们现在打坐啊,六妙门的数息啊,数了半天,影子都没有。所以老子也讲过,“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们学太极拳的人,一定以这个为标榜,太极拳能够练到专气致柔,骨节都融化了,那就到达这个道功的境界。不过,这是工夫境界,还不是得道。

他说这是“纯气之守”,这个纯气是什么气呢?孟子叫做浩然之气,名词不同,是有这么一个东西。这个“气”字我曾经提到过很多次,借用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生命的能。他说这样的境界,“非智巧果敢之列”,不是你聪明,或者你偷巧有本事,或者有决心而能做到的。我还看到很多同学,在台湾有好几位,出家在家的,跑到山顶上住茅棚,住了三年五年,我还供养他,结果下来比凡夫还凡夫,有什么用?所以这个“非智巧果敢之列”,不是你一鼓作气就能做到的。

“姬!鱼语女”,这个鱼字大概古人用错了,古书里和我们现在不同,古人的精神不随便改字,错了只好保留给后人去研究。姬,就是刚才讲到居,你请坐,“鱼语女”,我告诉你。“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世界上一切东西,有形象的东西,有声音,有色相看得见的,统统叫做物类。拿现在的观念讲,就是宇宙的万象;佛说得更清楚,就连虚空也是物,还是物理。虚空有形象,我们眼睛看天是空空的,那个不是真的空,那叫做虚空,因为有个虚空的相。所以天地间万物,只要有形象、声音,都是物。“物与物何以相远也”,这个物与物之间,像风跟电,人跟狗,人跟树,这个万物与万物之间,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因为形象与作用不同,但本体是一个。所以这一段的古书就难懂了。我们教孩子念《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本体是一个,人性都是一样,万物之性相同,但现象各自不同,后天的习气不同,禀受不同,当然和道体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夫奚足以至乎”,透过万物的象,而悟到本体,那个就是道,怎么能够达到?“先是色而已”,先要了解,一切外界的色相都不是究竟。如果拿佛家的道理来解释,就是《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把物与相的分别化掉,就能够到达。“则物之造乎不形”,研究万物的本身,那个本体的境界“不形”,是无形相的。一切有形相的,是从没有形相中来的,所以你能够把外形的色相都空掉,到达了空,“而止乎无所化”,就到达了最高处,没有什么变化了,因为那个本体是很自然的,具备了生万有的功能。“夫得是而穷之者”,所以能够得到本体,我们学佛的叫明心见性,“而穷之者”,把它彻底研究清楚了,“焉得为正焉”,那他已经得了道了,不需要更去求道。

下页:得道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