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生活风俗的形成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上次讲到春秋战国的时候,提到管仲怂恿齐桓公到北方,去那个特殊的区域。齐桓公这位君王,正是所谓很爱玩的一个人,不过他运气好,碰到一位好的宰相叫管仲,但是他本来胸无大志,所以他的事业始终有限。大概的宗旨是说明一个人成大功、立大业,必须先有远见,有远见才有远大的成就。所以我们历史上骂人“目光如豆”,或者说“鼠目寸光”,所指的是思想肤浅,他所能够成就的当然就有限了。

这一段是很多地方风俗的比较,描述社会的现状,说明一个历史的哲学,这完全是指我们中国,尤其是在古代的中国;像台湾、浙江,长江以南,东南一带到福建,古代都是落后地区。“南国之人,祝发而裸”,我们南方这一带的人,头发是剃掉的,剪得很短。我们的文化几千年来,不剃胡子、头发,男女都一样,所以《三国演义》描写关公,美髯长须,当时不过三十多岁。因为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一根头发、一根胡子都不随便剃的。剃头是外来文化,所以清军人关为了剃头发,大家不干了,很多人宁死不肯剃发,这是文化的问题。

讲到头发我想到一件有趣的往事。几年前的一天,救国团约我去宜兰开会,谈青少年问题,因为是朋友,只好去了。到了那里一看,大概有几十个人,都是各个单位的领导,还有警察少年队的队长。原来开会是讨论头发问题,学生头发剪多长多短,讨论了好几个钟头。刚好有台风警报,要从宜兰登陆,我是坐在旁边旁听,听完了,我说可以放学了,我们赶快走啦,有台风来就回不去台北了。主席一定要我作结论,我只好赶快讲几句。我说很奇怪,今天花了那么多时间讨论头发问题,祖先们素来是不剪发的,剪了发是大逆不道。清军入关,下命令要剃头发编辫子,结果多少人做了忠臣义士自杀了,不是为了亡国,是为了头发要剪掉。你看我们这个民族多有意思啊!国家亡了不要紧,头发剃了绝对不干,宁可死。到了蓷勫清朝,我所见到的我的老师,还有几个老前辈,有功名,是前清举人、进士的,中华民国一成立,要大家剪辫子,结果他们死都不肯剪,宁可做清朝的忠臣。你看这个民族多奇怪呢!三百年前的祖宗为了剃头发,宁可死,不能剃;三百年后蓷勫清朝了,又不愿意剃头发,要留辫子。

十几年前我到日本,嬉皮流行,日本那些男孩、女孩披着长发,睡在地上唱歌,火车站都睡满了这些青年。当时一个日本老教授陪着我,我说你们怎么搞的啊?我们黄种人讲黄花精神。所谓黄花精神,日本人讲黄花就是菊花,就是东方的文化。这个老教授说都是为了剃头发。他告诉我,他只有一个儿子,头发留很长,有一天他忍无可忍,回去门一关,自己拿剪刀要把儿子的头发剪了。儿子跪下哭了,说女孩子才剪头发,男孩子都是这样留长,你把我头发剪了,我变成不男不女,我不能做人了。

我们现在为了青年人的头发,开会花了那么多时间,台风来也不怕,我倒请问头发剪短了道德就好了吗?头发留长了,那个人道德也没有了吗?头发的长短和学问、道德有什么关系呢?何必浪费时间开什么会啊!当场大家哈哈一笑,我说台风要来,快走,快走,不管头发的事了。

“南国之人,祝发而裸”,这是指早期的原住民。南方的人,头发剃短了,而且不穿衣服,用个树叶子围一围就好了,那个时候表示文化落后。当时南方是祝发文身之民。文身,就是在身上刺青,刺一条龙或一朵花,显示是落伍的野蛮民族。不过老实讲像我们台湾、江浙一带的人,都不是原来的本地人,我们是在唐宋变乱时,祖先慢慢向东南来的。

“北国之人,鞨巾而裘”,北方人头上包一个帕子,因为有风沙嘛,所以头发喜欢包起来,后来变成帽子,身上穿着皮袄,裘就是羊皮袄。

“中国之人,冠冕而裳”,当时的文化在中原,就是中国,戴的帽子有阶级区分,皇帝戴个平天冠;冠上有珠帘挂下来的也有规定,有阶级区分的。所谓衣裳,衣是上半截,裳是下半截,后来的发展,下半截的衣服叫做裙子,所以我们画老子、孔子啊,这些图案都还是两截穿衣。武侠小说里骂人两截穿衣,那是指过去女人的衣服两截。实际上我们上古的老祖宗都是两截穿衣,不是一半,长度差不多到膝盖那里,下面垂下来是裳。

大禹治水以后把全国分成九州,九个区域,以河流为标准,“九土所资”,在中国这个地区生活的人,每个地方都不同,“或农或商”,有些地方适合种田为生,有些地方没有办法种田,就做生意。“或田或渔”,这个田是田猎的意思。有些地方打猎,或海边的以打鱼为生。穿的衣服也不同,“如冬裘夏葛”,北方冬天非穿皮袄不可,不然受不了那个寒冷,夏天穿麻做的衣服。“水舟陆车”,水路的交通是船,陆路的交通是车子。

他说各地方风俗的形成,不是政俯的命令,也不是学校的教育,而是“默而得之,性而成之”。一种风气的形成啊,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要做到默默而化,没口号,没标语,风气是自然形成的。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印度人吃饭用三个指头抓,我们西北新疆一带吃抓饭,也用三个指头。三个指头很难抓哦,要吃得好,吃得干干净净,也是从小练出来的工夫。中国人用筷子,你说哪个人下命令形成的?不是的,“默而得之”,它是由地区在时代需要下自然形成了这个风气。“性而成之”,这个性是讲人性,人类天性的需要会构成一种风气。这一节就包括了政治哲学、文化哲学,你们研究社会,研究人类发展史,乃至于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东西文化的交流,这两句话“默而得之,性而成之”是大哲学。勉强构成的东西是不长久的,自然会被社会、人类所淘汰。

下页:各地奇风异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