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各地奇风异俗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有一些很奇怪的风俗,也是我们上古之时的。“越之东”,这个越国就是靠海边了,再向东走,有一个国家叫“辄木之国”,这个地方在哪里很难讲,过了海,不好意思说了,或者在日本,或者在几千年以前的琉球,或者反正有一个地区。这个地方的风俗,“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鲜就是少,年轻、少年,大儿子生下来,不大喜欢带,让他自生自活。很多落后地区的民族是这样。

像我们在西南一带夷人地区,看到一些少数民族,所谓夷族,一般男男女女不穿鞋子,脚皮比我们的皮鞋底还要厚,身上一年到头一件披风,枪在里面,打了败仗,他把披风一裹,从高山顶上就像皮球一样滚下来了,爬山像猴子一样。女的都自己接生,孩子一生下来,把这个孩子泡冷水,能活就活,不能活就死掉。这个孩子能活下来命真大了,到了两三岁刚刚会走路,脚就在火上面踩,所以两只脚就烫成皮鞋底一样了。这是我们亲眼所看到的一些少数民族。

现在讲到上古之时的这个国家,“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从小使他自己能够吃饭,独立起来,应该这样解释。如果看文字解释,大儿子生来就把他炖来吃掉,也不会野蛮到这个程度啊!“谓之宜弟”,大儿子能够独立,后面生的孩子就多。等于我们台湾风俗,前面生女孩子,就把那个女儿取名字叫“招弟”,希望下面生弟弟,就是这个意思。

“其大父死”,这个是中国文化,你们看古文,大父就是祖父。“负其大母而弃之”,祖父死了,就要把祖母背出去丢掉。等于爱斯基摩人一样,老病不堪的老年人,自己就离开家到旷野里,等狼来吃掉自己,或者等大雪把自己冻死。“曰鬼妻不可以同居处”,因为祖父已死了,变鬼了嘛,鬼的太太在家里不吉利,这是迷信,也是一种风俗。

“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巧其肉而弃,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楚国是指河南的南面一直到湖北、湖南的一部分,楚国很大,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包括部分的四川和湖北、安黴,就是南方长江流域一带。楚国南方有一个炎人的国家,人死后等肉烂了,就把他的骨头捡去埋掉,这样才能叫做孝子。现在台湾的南部,父母死了,棺材埋下三年五年以后回来捡金(捡骨),放在缸里再去埋掉,就是从这个风俗的遗留。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陕西的西部,一直到甘肃一带,还没有出关。“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熏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这是火葬,中国人本来主张土葬,现在慢慢形成火葬。印度与中国的西藏,有些火葬,还有些主张天葬,就是让鸟把死人吃掉,吃得越干净,家里的人越高兴,罪业浅。火葬时,烟冒得越高,“谓之登遐”,遐就是很远的地方,登遐就是成仙升天了。这样才叫做孝子。

他说这些风俗的形成,就是文化问题哦,“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一个地区的文化形成了一种风俗,换句话说,风俗构成了一个文化的习惯。由上代袓宗慢慢传下来,认为应该是这样做,下一代的人就继续,变成了习惯成自然,不成文的法律,所以叫做风俗。“而未足为异也”,不能够只站在一个角度看,每个人立场角度不同,看法也不一样,他说没有什么稀奇。

世上宗教很多,天主教、佛教、回教,每个宗教各有各的仪式、规矩、戒律,老实讲局外人看起来都差不多,也像地区文化一样,各有不同。哪样叫对,哪样叫不对,都有可研究的地方。学佛的人看到人就合掌,我们中国是拱手作揖,西方人握手。过去西方人也不是握手,西方人到教堂祷告,一定还是用双手,跪着。所以讲礼貌,拱手、合掌是最好;握手可能传染病,尤其地位高了,一天跟一千个人握手,有些人力气大一抓,好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我们这个小手一捏,那个手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这是讲到风俗习惯,他的结论,“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不要认为习惯不同,时代不同,规矩就要改变;也不要认为改变了规矩是违法或是犯罪,那是落伍的思想,哲学不通。这里只有几句话,包括了那么多学问、那么多内容。

下面引出一个哲学的大道理,这一篇我们小的时候是几岁念的呢?我记得是七岁,就已经背下来了。怎么念法呢?“小儿论日,如轮如盘”,就是这一段故事来的。

下页:孔子被小孩难倒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