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不得已的局面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下面对这一段历史再作评论,这是道家的看法,很深刻了。跟管仲同时的召忽,因为帮助公子纠失败而自杀,所谓对老板报知遇之恩。管仲没有死,看起来管仲很差劲,这里的评论有一点道理,“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并不是召忽必须要为公子纠尽忠,非死不可,事实逼到那里,不得不死,也非死不可。所以中国人讲到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我们经常讲到历史上忠臣,非死不可。古人有一句名诗,“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湖北长江边上有个息夫人的庙,纪念一个春秋时的息国夫人。息夫人很漂亮、很有名。息国是个小国,当时楚国是大国,楚王好色,听到息夫人很漂亮,要息国把太太送上来。这个息国不肯,结果就被消灭,息夫人还是被楚王抢去了。历史上对息夫人有所微词,就是有所评论,说她当时为什么不死。有人对历史的评论不同意,才说“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中华民族要求尽忠,结果变成要求去死,但是,死这件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一个历史的故事,以召忽跟管仲两个来讲,管仲当然不会死,为什么?因为管仲与鲍叔牙两个人商量好的,一个人帮忙小白,一个人帮公子纠,也就是说他们故意安排的。而且管仲当时之所以失败而不去死,是因为他晓得成功的那一方有好朋友鲍叔牙在,到时候一定会帮忙保全他。这是后人有这样很尖刻的看法。老实讲是不应该的,如果这样评断,世界上就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好人。换句话说,人用这种眼光来看历史、看古人,这是很有问题的。所以《列子》论这一件历史事实的时候,看法就不一样,只讲“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等于文天祥、岳飞一样,不得不死,这就是“死有重于泰山”,这一死的价值,在历史上的分量很重。

下面讲“鲍叔牙非能举贤,不得不举”,他说鲍叔牙为什么推荐管仲,他不得不举啊!齐桓公当时要在诸侯间称霸,统一天下,需要人帮助;鲍叔牙知道自己不是这个材料,帮助齐桓公的几个高级干部也做不到,观察天下人才,只有管仲能做得到,因此推荐管仲,所以说到举贤,是不得不推荐管仲的。

说到齐桓公用管仲,“小白非能用雠”,明明是仇人,恨死了,结果用了之后自己成为一代的名王。并不是齐桓公的度量真正大,而是“不得不用”,这就是“力”的问题。这一篇讲力与命,力就是那个趋势,当你肚子饿极了,看到一碗饭,实在不应该吃,不属于你的,可是已经饿了四五天了,那个形势下就不得不吃。所以人到了某个时候,看到是毒药都要吃下去,就是不能不如此,所以说“不得不用”。

但是我们要知道,历史上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人生经验,我们在做人用人时,有时候是不得不用;有时候是不得去用,不应该用;有时宁可死,以换取这个生命的价值。这一句话,文字上是那么讲,但是我们也要了解,所谓鲍叔牙不得不举,小白不得不用,那是利害关系;但是鲍叔牙举荐管仲,齐桓公能用管仲,其中仍有了解、友情、欣赏等等的感情因素,绝非只有利害的想法。所以我们的思维观念,对别人的作为,不可轻易认定为利害关系。

下页:管仲临终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