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死和死后的事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管夷吾曰:吾既告子养生矣,送死奈何?”注意一个问题啊!我们经常讲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对人生有四个字,“养生送死”。包括《礼记·礼运》篇里的一段,也就是我们政治哲学所标榜的世界大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平等爱世人、救世人,这个思想都属于养生。但我们更注重“送死”,对于这个死亡,也包括了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都重视如何使一个老年人安心地活下去,直到最后。

讲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个老朋友,现在九十岁了,过去在大陆是财政部管盐务的官,那不得了,比一个省主席威风大,钱多,权也大。他满清的时候出去留学,回国在武昌起义的时候还拿旗子在喊的,当然都是你们这个年龄。后来蓷勫了满清,国民政俯成立了,就做四川盐务总督,我们上将军的威风还不及他啊!到台湾来时,还带有一千两金子,一个晚上没有了。我问他怎么没有了?他说到了台北没有熟人,跑到延平北路一个开金店的同乡那里,就把这个金子借放在他的钱柜里,明天去拿。第二天下午跑去,一看银楼关门倒闭,其实就为了他这个黄金倒闭的。我说蛮好,蛮好,你这个礼送得蛮大。从此就在台湾,也修道,现在活到九十岁了,老病不堪。前天我们听到消息以后,晓得他在台中,赶快送钱去。有一个同学发心走一趟,回来报告,说他两夫妻老了,头脑昏聩,时好时坏。人生到此你说怎么办?也是修道的人啊!

所以修道是养生之道,修道也要养生,我常说你们修道学佛先不要讲远大目标——了生死,能够活时无病无痛,快快乐乐,死的时候干脆利落,既不麻烦别人也不拖累自己,说走就走就是成功了。

讲到这里管仲就问晏子,你问我养生之道,我已经跟你说了,老弟啊!你认为送死怎么办呢?晏子说,“送死略矣”,他说我问你的问题麻烦,你问我的问题送死,死了很容易嘛,“将何以告焉”,他说这个还有什么可问的呢?不需要多讨论啊。

“管夷吾曰:吾固欲闻之”,管仲说,虽然我知道,但是我还是想听听你的意见。“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晏子讲既然死了,我还能管吗?管他干什么?“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烧了可以,丢在水里也可以,把我埋在土里也可以,丢在路上也可以。“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外面拿个草包起来,丢在水沟里也可以;“衮衣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给我穿皇帝的衣服,化个妆,弄个漂亮的棺材把我装起来也可以。反正都不属于我的,随便怎么弄。“唯所遇焉”,看是什么际遇,由他们搞就行了。

讲到这里,晏子的话他只说了一半。有些人对于死啊,也同晏子一样,死后由人安排,随便都可以。譬如我们年轻时碰到抗战,一边读书一边逃难,那痛苦得很。这个时候我们想到了两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老死何妨死路旁”。可是有些人虽对于这个看通了,不过想留死后之名,做人一辈子不要遗臭万年,所以要在历史上留点好名。我的朋友很多有这种想法,虽然生死看通了,这一点没有看通。

这个里头还有个故事了,京戏里头有个《赵五娘》,讲的是东汉时候的蔡邕,号叫伯喈,他的太太是赵五娘,蔡伯喈中了状元,讨了宰相的小姐做太太,把自己家乡的太太赵五娘丢弃。后来她去找丈夫,蔡状元不承认是他的太太,所以历史上这是男人忘恩负义的代表。实际上蔡伯喈没有太太姓赵,蔡伯喈在汉朝也没有中过状元;只是宋朝有一个人也叫做蔡伯喈,民间编的故事,就编到汉朝蔡伯喈身上去了。到了宋朝我们有个名诗人陆放翁,有一天到乡下去,看到乡下人唱戏,就唱这个《赵五娘》。陆放翁学问当然好,就作了一首诗,也看出人生的无奈。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唱蔡中郎

把那个忘恩负义的故事搬到蔡邕的身上来了,可见天地间的冤枉事多得很,古今中外历史,把好人说成坏人,多得_很呀!所以人生要把身后的虚名看通,我们从小读书,这一些事牢牢地记住,有时候给人家骂得冤枉了,我们就拿这个当做“是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人生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养生送死的哲学。所以有些人拼命为死后之名、光宗耀祖,在那里红起脖子跳起来,如果学过道、学过哲学,觉得真可笑啊!你说历史上那些祖宗的故事都是真的吗?都靠不住,十分七八都是假的。历史上人名地点都是真的,故事都变了;小说中人名地点都是假的,故事都是真的,社会上就有这一种事。

“管夷吾顾谓鲍叔、黄子曰:生死之道吾二人进之矣”,杨朱借管仲、晏子的嘴,讨论了生死的问题。辩论到这个时候,管仲回过头来看看鲍叔、黄子。鲍叔也是齐国很有名的一个内相。管仲说关于生死道理,了生死,我跟晏子两个人总算“进之矣”,通达了。

下页:宰相的兄弟们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