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与万章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王贼并称
来源:儒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万章这位难缠的学生,到这里又要套住老师的话去诘难了,他话题一转就转到实际政治社会上去了。他说:“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现在诸侯们所有的金银财宝,无非是从人民口袋里拿来的,与盗贼无异。但这样得来的不义之财,拿去赐赏他的宾客、朋友、部下,只要礼貌周到,做出“礼贤下士”的样子,即使再有德行的君子,仍会接受这种馈赠的。这也是不义之财嘛!请问老师如何解释?

万章这一诘问,等于将老师的军,真够厉害的;而孟子这位老师,确实高明,他不正面答复诘难,只举出一个比喻来,申明个中道理。他说,如果现在有一位真正行王道的君主,看到诸侯们如此不仁,你认为他应把诸侯们统统抓起来杀掉呢,还是先加以教导,如有怙恶不悛者再行诛杀?

这个问题的答案,孟子没有讲出来,书上也没有记载万章如何答复。但显然的,这个答案明白得很,当然是“教之不改,而后诛之”。这么一来,与前文所说的杀人越货犯,不论任何朝代,都不必再教化即行正法,似乎有所不同。

因此,根据这个比喻,孟子就下结论了:“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在原则上来说,凡是“非其有而取”的,都可谓为“盗”。孟子这个说法,只是就其性质的最高原则而说的,然而就具体事实而言,两者仍然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关于盗行的哲学很妙,释迦牟尼佛讲到盗戒时,“王贼并称”。他指出说,假设人有一元钱,自己只能占有到五分之一,因为王拿去一分,贼拿去一分,生病用去一分,家里的人用去一分,只剩下一分由自己支配。而且这一分也是只有使用权,并非所有权,这是释迦牟尼佛对财富的观点。再看自己享受的这一分,说不定放在口袋里又掉了,所以钱财是不可靠的。

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内涵,也有“王贼并称”的意思,凡是不合礼的地方,王贼是相等、一样的。正如明代民间流传的一首诗:“解贼两金并一鼓 迎官两鼓一声锣 锣鼓听来总一样 官人与贼不争多。”

孟子又怕不够深入,再举孔子为例。

孔子在鲁国也做过官,接受了鲁国的官位,所以孟子说:“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猎较”两个字,据历代的解释,在国家要举行大祭的时候,大家喜欢出去打猎,看谁打得最多。并将猎来的动物杀了,拿去祭天地鬼神。

读《孟子》到这里,总觉得这种解释不通。古人认为“猎”即打猎,“较”就是比赛,“猎较”就是打猎比赛,这种解释,有什么根据啊?不但朱熹如此解释,连《十三经》都如此说。我经过仔细研究,对于这一解释,另有观点,因为这几句话的意思,等于说孔子做了鲁国三个月的司寇,有权下令杀人,所以孔子一上来,就把少正卯杀了。千古以来,对这件事都存疑,到底少正卯犯了什么罪?孔子当时曾经宣布过他五条罪状,但是后世还是存疑。而孔子出来做官,鲁国人也不是因为尊重孔子的道德而请他,而是大家在竞争,像打猎一样,在利害上比较打算一下,才请孔子上台的。孟子的意见认为,这样不合礼的事,照说孔子是不会接受的,但是鲁人“猎较”,孔子在这个时候,也“猎较”一下,出来比较一下,将就一次,如能上去把国家天下弄好,也是好的。所以孟子说,孔子是为了救世救人,才委屈自己,去“猎较”一番。他不应该这样做的,但在救世救人的大前提下这样做,还算可以;不过,随便接受人家的赏赐,则不可能,不会接受。

对于“猎较”一词,我的解释,是当时人事上的争斗、排挤、算计。并不是说孔子骑马去跟别人比较打猎,一箭射出去,射得了十只兔子,赢得了胜利,便回来当上了司寇。世界上不会有这样的事情,这是古人对文字弄错了,我们不必以为古人一定是了不起的。若干年后,我们也成了古人,也会被人指出来当招牌的,所以古人也和我们一样,可能有错。所以我们读书,不要完全相信古人,变成“人云亦云”,而应该有自己的见地。

现在,我们可以蓷勫古人的错误解释了,可是在清朝或明朝以前的帝制时代,就不敢提出这样的主张,因为会有危险。在那个时代,反对圣人是了不得的大罪,几千年来推崇孔孟是大圣人,怎能反对?这就是滔天之过了。民主时代,学说是昌明的,所以把一些古人的错误,要更正过来,不能让文化的精神错下去。

我们接着看下去,就可以证明我的这个观点:

万章说:国君的救济,可以接受,赏赐却不能接受了,这又是什么道理?这种情形,我们今日看来,也觉得莫名其妙。其实中国古礼的逻辑,是非常严谨的,这也是生活的规范。以现代的情形来做譬喻,比如越南阮文绍政俯有人来到台湾,我们救济他,他可以接受;如果我们最高当局对他特别的“赏赐”,在我国古礼上说,他不敢接受。

万章说:我斗胆再请问老师,他为什么不敢接受?

下页:孔子的作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