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与万章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孔子的作风
来源:儒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万章一听到孟子说孔子“猎较犹可”这句话,好像打拳的,趁对方张开门户,有了空隙,立即一拳过去,对孟子说:这样说起来,孔子当时出来做官,可以将就现实,你老人家又为什么不将就一下呢?因为依你说,孔子当时出来做官,也是委屈了自己,走了一点点歪路,将就了一下,没有完全走直道。孟子说:孔子的情形是不同的,他走的是直道。

万章说:你刚说的,他出来还是要先打打算盘,先“猎较”一番,如果走直道,又何必“猎较”呢?

孟子说:“孔子先簿正祭器”,这里“簿正”一词,现代的人不易了解,书上的批注有“未详”两字,也就是不清楚。我们知道,古代的书籍,是刻在竹片上,名为简,简的上面挖了孔,用牛皮制的筋,名为韦的,把它贯穿在一起,拼拢来的一端名为簿。所以“簿”字的上面是“竹”字,孔子研究《易经》韦编三绝,把牛皮做的韦都翻断了三次。

孟子这里是说,孔子以正统文化的精神考察古代的文化,以祭祀为先,并不是以四面八方来的机会作为谋生工作,他是以文化精神来竞争的。

对于这一段,我的观点又与古人不同,古人除了以“不详”说明以外,另一批注,硬把“猎较”认定是打猎,说是因为祭品不够,所以要打猎。孔子先对一下数字,怎样安排,不以四面八方的饮食拿来做祭品。这种解释,有什么根据?“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应该是“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宁可饿死,也不能随便,只有以文化传统的精神去竞争才是正理。

万章说:既然鲁国这样对待孔子,孔子何不走开?

孟子说:孔子怎么可以走开?鲁国是父母之邦,是孔子自己的国家,他要在自己的国家开一个好的风气,造就善因。如果开了风气,大家并不接受,不能发生影响,行不通,这时当然只好离开父母之邦了。因为很伤心,所以犹豫不忍离去,拖了三年,不得已才到国外去。

孟子答复万章所问,说到孔子在鲁国做事及去国的经过,也等于把自己的心境说了出来,所以,孟子与万章师生之间的这段对话,充满了机锋。

孟子又继续举出事证,说明孔子做事有三个方向,这些都是我们立身处世,值得效法的。

孟子说:孔子若准备出来做事,是认为这件事对于社会、国家、人类是有意义有贡献的,这就是“有见行可之仕”。其次,有的时候,名义、地位都不计较,只当一个顾问、参议,甚至没有任何名义,他也可以在旁边敲边鼓,站在旁边协助,这是“际可之仕”。还有第三“公养之仕”,就是老了,退休了,国家供养他一点生活费,这一点,他就接受了。

孟子说,孔子当时在鲁国出来当司寇的时候,是季桓子请他的,那时他是认为对社会国家会有贡献,所以才出来。而上来第一是杀了少正卯,少正卯是当时鲁国有特别的名气,有特殊号召力的“闻人”,孔子知道他这种人,将来可能危害社会、国家和天下的老百姓,所以一上台就杀了他,免贻后患。大概孔子干了三个月,便被权臣反攻而下台了,可能也与少正卯这件事大有关系。后世反对孔子的人说,少正卯何罪要杀他?

大家不知道,孔子列举出来五条重大问题说: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这一段在《荀子·宥坐》中的文字,意思是讲,如果一个人,通达世故却用心险恶,心性怪癖而又固执己见,言论谬误而善于诡辩,广为收集和善记别人的丑恶隐秘之事,包藏错误并混淆视听,这五大罪过,少正卯兼有,故诛之。

在这段记载里,同时提到了“太公诛华士”,这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也有记载,说的是姜太公封齐的时候,受到了当地人的对抗和阻挠,令出不行,社会局势很不安定。为了治理齐地,太公邀聘被时人称为“贤人”的华士出山,但华士以“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为标榜,拒绝了。为了以儆效尤,使政令通达,太公下令诛华士,又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才使局面安定下来。

讲到这里,我们又想到东汉的时候,刘备入川,要诛杀蜀中名人张裕,诸葛亮问刘备:什么理由呢?刘备说了两句名言,“芳兰生门,不得不鉏。”这两句话,可以概括千古以来,诛杀异己的关键所在。

孔子原来有三千弟子,而少正卯一出来,孔子的三千弟子,几乎有一半都被少正卯的谬论迷惑了。在当时而言,少正卯影响力之大,是不得了的,但又不是杨朱、墨子一流。固然,孔子杀少正卯,成为历史的疑案,但我们相信孔子的人格,他是无私心的。在当时,孔子认为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有出来从政的价值,所以出来做了司寇,掌管立法与司法;后来眼看良好的风气建立不起来,只得离开父母之邦,去周游列国了。

孔子出国以后,在卫国住得最久,等于是他的第二故乡,卫灵公对他也满恭敬的。卫灵公的大臣们,对孔子也很好,像卫国的贤人蘧伯玉,都是孔子的好朋友,所以孔子在卫国很受欢迎,在人际关系上也处理得很好。他并没有出来做官,而是从旁协助。

卫灵公之后的卫孝公,对他也很好,给他养老,孔子晚年也喜欢在卫国居住,所以是“公养之仕”。卫孝公就不像卫灵公那样了,对孔子虽然恭敬,但是属于例行的恭敬,没有特别之处;而孔子也不希望他有特别恭敬之处。孔子帮忙了卫国许多年,年老了该接受的公养就接受了。

这三点,是孔子一生对于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合理该接受的就接受,不合理的则一毛钱也不要。在礼制、道理上适合的,是恭敬;不适合的,有附带条件的,就是不恭敬,不要。这就是人生的行为哲学,行为的价值,也是尊重自己。孟子与万章的这段对话,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从反面看也很有趣,万章一步一步想诱请孟子这位老师出山从政,万章这样努力,是否是受人之托?是否是热心于救世、救时代?不知道。

下页:读书人的自立之道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