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的沅阳河,犹如一条彩带串起颗颗珍珠,镶嵌在黔东南的高原.位于镇远县城东沅阳河畔的青龙洞,就是一颗珍珠,闪烁在沅阳河东岸的中和山上.中和山为一座长约300米、高80米的小石山,有祝胜桥跨沅阳河与镇远城区相连接.中和山临河一侧为陡峭石崖,崖上洞穴纵横,钟乳丛生.其中较大的洞穴有青龙洞(又称太和洞或南洞)、中元洞(又称中和洞或北洞)和位于两洞之间的紫阳洞,合称青龙洞群,是国家级沅阳河风景名胜区的景点组成部分.青龙洞由于地处两水夹流、绝壁千丈的中和山崖上,从江岸仰望,如悬空殿宇,重重叠叠,壮丽异常,历来称"入黔第一洞天",也是"湘楚"入"夜郎"的交通孔道,因此才得名较早.青龙洞侧有两道瀑布自山巅直泻,如白蛟斗于峡中.巅顶平宽,元代置总督府于此。
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 "太和洞,在中和山南,玄妙观后,昔有道士李道坚修养于此."北洞在中和山北,今改为东岩洞,嘉靖元年(1522年),太守黄堂建塑晦翁像于内,名曰"紫阳院".明曹学佺《贵州名胜志》记载: "府城玄妙观后有太和洞,广一丈二尺,案一丈八尺,旁有一支洞,深黑不可入."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 "太和洞,即青龙洞,在中和山下,广丈余,倍之.幽折而上,旁有支洞,深黑不可入.亦名‘南洞’.""中元洞,在太和洞之北,亦名‘北洞’,又名‘东岩洞’,较南洞更深广,明嘉靖间知府黄希英祀朱文公干内."清田榕《游青龙洞》五律一首曰: "步石梁渡,飞流下铁溪.呀然古洞口,清绝宝坊西.波暖龙鳞动,崖攒雁齿齐.攀援幽兴极,蛮榼正相携."由上古书记载及实地观察得知,青龙洞群是一座岩屋(岩厦)性质的洞穴系统,它们宽为一丈有余,倍之,支洞较多的临河岩厦类型.然而它却是名扬中外,除了因为沅阳河是"武陵五溪"之一,"合西来诸水",为黔东"水陆都会"、"湘楚"入"夜郎"的孔道等交通重镇外,青龙洞的古建筑群和诗人墨客的遗迹也使它蜚声全国,吸引着中外游人,成为著名洞穴。
青龙洞古建筑群主要是从明弘洽、嘉靖以来陆续建造起来,由青龙洞、紫阳洞、中元洞、万寿宫、香炉岩和祝圣桥等六组古建筑群组成的.在中和山石崖上的总体布局是依崖傍洞,贴壁凌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曲径连绵,回廊如带.建筑物与石崖、洞穴、古木、藤萝融为一体,布局十分奇巧,工艺精湛别致。
青龙洞依崖傍水,从水边到洞口,有青龙洞牌坊、灵官庙、吕祖殿、保山殿、半亭、观音殿和玉皇殿等七个建筑单元.大门为塔式牌坊,门额石刻阴文竖写草书"青龙洞"三字,系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贵州巡抚林肇元所题.大门两侧有沅阳文石刻楹联: "文笔临溪,二水潆洄环古刹;香炉鼎峙,万家烟火接丛林."门内石坎上,有清道光年间杨芳题刻的"海上飞来"四字.向内石台上建有硬山顶灵官庙.吕祖殿为一座三层殿堂,一层廊厅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三楼客堂有光绪年间知府汪炳璈撰写对联: "瓮里天,洞中仙,谁造这石头,未经混沌先开窍;马蹄云,帆脚雨,你看那溪水,一出江湖不问津."左侧有观音殿,是两层殿堂重檐硬山顶建筑.底层檐柱吊脚支撑在半崖上.殿前走廊南端有过廊与吕祖殿三楼连通.南侧有保山殿,为重檐悬山顶建筑.保山殿南,有紧靠石崖洞口修筑的六角攒尖顶半亭二座.沿观音殿后的石级盘旋而上,可以从北侧洞口进入青龙洞,洞口却敞开于悬崖绝壁处.玉皇殿紧贴洞口凌空建造,为重檐庑殿式建筑,仅露前半部分,后面殿堂在洞内.其顶层"望江楼"已接近崖顶。
紫阳洞也称"紫阳书院",位于中和山石崖中段的上部.山门为塔式牌坊,楣上横书"紫阳洞"三字,门两侧楹联为: " 水无双福地;黔南第一洞天."山门西北侧石山上,有单檐三角攒尖顶独立亭,山门后有一由天然石壁围就的小院.从小院东南面可登至青龙洞下的观音殿顶层,小院北面可达紫阳洞口石台上.石台外侧边沿,从南到北建有考祠、老君殿、圣人殿,多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底层均为吊脚或架空结构.这原是阴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黄希英所建的朱文公祠旧址,明末倒塌.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并名"紫阳书院".现存建筑为光绪初年建。
万寿宫位于中和山麓,紫阳洞正下方,是一组封闭式的建筑群体,由大门牌楼、戏楼、厢楼、杨泗将军殿、客堂、许真君殿、文天祥祠等构成.大门是一座高16米6 柱5 间的塔式牌楼,上有石刻和瓷片镶塑的门额三幅,石刻对联一副和青龙洞全景砖雕二幅.戏楼为一座歇山顶建筑,饰有如意斗拱.杨泗殿、客堂和许真君殿均为硬山顶建筑,有半露天和露天走廊各一段,可凭眺沅阳河景色与府城风光。
中元洞又名中元禅院,位于石崖北段.为明嘉靖年间知府黄希英所建中山寺原址,清中叶后改进成中元禅院.由大佛殿、望星楼、藏经楼、六角亭、独柱亭等建筑构成.由祝圣桥东端进入石隙大门,沿曲径、回廊盘旋而上,可到大佛殿.该殿为重檐歇山顶殿堂,殿前有古桂一株,是桂树中能结籽的稀有品种.望星楼在大佛殿北侧,重檐六角攒尖顶,建筑在石梭万状,岩孔千般,呈锥体形的千佛岩上.庭间仰望天空,星辰罗列,俯瞰碧水,倒影婆娑,一江渔火.藏经楼有过廊与望星楼相通,四壁装有18 扇窗户,370 块白杨雕刻,有"松鹤永年"、"金鹿戏林"等雕刻.独柱亭建于望星楼后一块独立的岩石上,底座由独柱支撑.六角亭建于大佛殿东南侧中元洞口的石台上.中元洞是一个钟乳石悬桂的洞穴,有北、西、南三个出口.洞内外有明清时期的石刻多处。
中元洞口有一座横跨沅阳河的古代七孔石桥,长135米,宽8.5米的祝圣桥,向为黔、湘、滇、鄂交通要道.它原名" 溪桥",俗称"老丈桥",传为庆祝康熙六十寿辰更名"祝圣桥".该桥奠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建成后,被大水冲塌三次.直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第三次修复,方坚好至今.桥中有阁楼,称"状元楼".光绪初汪炳璈题桥上状元楼对联: "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夷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即记述清道光、咸丰年间,缅甸使者曾数次过此桥,每逗留此山,必憩息参禅之事。
青龙洞侧,沅阳河与另一条山溪夹流处,有巨岩独立河岸,岩石上丰下削,形若香炉,名"香炉岩".岩上有"泝(溯)流光"、"楚峤风顺"等摩崖.现建有莲花亭,喻香炉岩宛如一朵出水石莲。
香炉岩东面不远,有一溶洞与青龙洞相通,洞口一巨岩挺立,洞侧有崖环抱,原有寺,名"东山寺",侧有石似犀牛,名"犀牛望月".沿崖有一座纪念宋代名将杨继业的"令公庙".东西两侧各有石拱桥一座,西侧拱桥横跨两崖,下为空谷,东侧拱桥架于溪上,清流急湍,涛声盈耳。
距青龙洞不远,有山壁立如屏风,名"石屏山",还有"天后宫"、"紫皇阁"、"青狮洞"、"四宫殿"等古建筑群.天后宫为供奉海神的庙宇.说明历史名城镇远虽远离大海,但曾一度是舟船云集,商贾聚会的水陆码头.它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历代为州、郡、府、县所在地,是黔东重镇,也是沅阳河风景区的旅游中心城市。
沅阳河景区,是以奇峡险滩、平湖碧水、幽深洞穴、明代古建筑群为主要特色的风景名胜区.泛舟沅阳河,使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在青龙洞景地,每当雨后天晴,薄雾缓升,悬崖宣刺天穹,建筑物在云雾中或隐或现,缥缈于沅阳河上,有身临"天庭宫阙",飘飘欲仙之感;每当日出斜阳,洞中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更添神奇惊险.依崖傍洞,顺势而立,贴壁凌空,布局玄妙,工艺精湛的建筑艺术与神奇的溶洞风光融为一体,从而闻名国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