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国名洞 < 旅游宝典 < 首页 :当前 
千年诗廊七星岩
来源:中国名洞 类别:风景名胜

七星洞天为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七星岩由七座石灰岩石峰组成,因布列如北斗七星而得名.风光秀美绮丽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美誉.七星洞天系由石室洞、碧霞洞、鹿骨洞、钟鼓洞、双源洞、出米洞煀人洞和宝光洞等8 个洞穴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宽敞高大,呈穹隆状;有的蜿蜒幽深,藏而不露;有的高洞四季温暖,为暖洞;有的脚洞阴冷潮湿,为冷洞.洞中多水域,或为湖,湖水平静清澈,微波荡漾;或为地下河,流水潺潺,水中鱼虾竟游,洞腹可行舟,犹如游览水晶龙宫一般。

石室洞位于石室岩下,是七星岩诸洞中开辟最早的洞 穴,景物最多.唐代李邕在《端州石室记》中具体记述石室洞观后的感想.他记载: 进洞便是一个玉石大堂伸展在面前,千姿百态的怪石,千变万化的形态,好像伏虎奔狮、浮梁雕柱、翻腾、激荡的波涛、巍峨高耸的群峰,迎面飞来,使人惊心动魄.其实石室洞中以水洞为主洞,洞内低于洞外,经过改造,洪水期再不淹洞,冬季保持水位,全年可游览.水洞长128米,水面积1125 平方米,平均水深1J米.洞内题有"景福"(李邕手迹)两字,至今一半淹在水中.洞内有地下水面溶蚀和侵蚀形成的边槽两层,呈明显的石床状;洞顶有一条沿岩面裂缝溶蚀的凹坑,呈天沟状.石室洞因内有大的穹形大洞室而得名.室顶高达30 多米,下为湖水,向东直通黑岩,东南紧连副黑岩,西北为斗光室,上石蹬为旋玑台.旋玑台为洞顶崩落的巨石.台底高出洞底6~7米,平台顶豁然开朗,坐落于石室洞北口,高宽开敞.宋时,在巨石上修建"斗魁台",明嘉靖年间参政吴桂芳改为"旋玑台".在北侧的岩壁上镌刻有明人篆书"旋玑台"三字.旁有巨石似钟形,其上镌刻有"银浦流云"四字.岩顶有巨型钟乳石成凤形,探头向外,呼之欲出.明代诗人陈献章为此景吟诗: "鬼凿寒岩万丈开,翩翩双凤忽飞来,如今石化孤鸾在,何处人间去不回."旋玑台的正南,横石为龛,有观音像,又称"莲花洞".这里四壁岩石上留有唐宋以来许多诗人墨客的诗刻题字,琳琅满目,有400 余幅摩崖石刻,称为"千年诗廊".石室洞的神奇,如同走入神话的世界.洞内有景点20 多处,其中有蜿蜒10 余丈的石龙,鳞爪飞动,熠熠有光,前爪伸出,后腿蜷曲,势欲搏人.曲栏下一涨澄碧,彩灯照耀下的钟乳石,像数不尽的宝石琼花;耳畔石燕啁啾,石鼓咚咚,令人浮想联翩。

碧霞洞位于石室洞之西,洞底高出水洞,不受水淹,两旁钟乳石、石笋、石柱发育形态各异,是七星岩最美最长的旱洞,全长180米.由于它发育于石峰边缘部位,有小洞外通,有光线射入,故也叫"光岩".洞内的碳酸钙堆积物色白如玉,形成各种奇妙的景物,其中不少酷似瑰丽多彩、瞬息万变的云霞,倒映在清澈水池中,恰似碧霞映玉,发人遐想.进洞数步,有巨石如牛,首尾皆全,伏地昂首,凝望壁顶一个天然圆穴,称"金牛望月".再进左侧见云中有一仙女俯视人间,右侧有玲珑剔透、惟妙淮肖的"仙姑花篮".此外有"猛狮出洞"、"飞网捕鱼"、"倒挂莲花"等景点.碧霞洞中段,北岩有一洞口,有明代石刻"龙潭深处,霖雨苍生"八字.再西行,蹬石级扶拦而上,可抵通天洞。

鹿骨洞旧时少有人进,后与光岩打通,是碧霞洞的延伸部分.上通紫竹洞,光从洞顶射入,洞中景物历历在目.洞壁上有秦萼生书写的"石室洞天"四字摩崖.沿台阶而下,有龙潭,潭顶如穹隆,潭水清澈不竭.潭中夹有石龟浮沉水面,传说为潜龙化身,其实为钟乳石,经人工加凿而成.其上垂落有一透明的钟乳石,如同玉帝云板,敲之铿锵有声.旁壁有陈从周题"龙潭"二字.其左有明代观音像线条石刻,是七星岩线刻古迹之一,为精品,实少见. 钟鼓洞位于阆风岩下,洞中有明代石刻"流霞洞"三字,洞底积水成池,岩顶滴水入地而叮咚作响,如钟鼓之声而得名。

双源洞位于阿坡岩北坡下,是典型的脚洞.在星湖建湖前,干旱季节,可见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名"双源洞".全长320米.属冷洞型洞穴,夏季游人入洞,凉气袭人,暑气全消,与石室大岩下洞穴相似.该洞亦为七星岩重要景点之一.东边洞口崖壁上有舒同的题刻"双源洞".从此洞口乘船探胜,见有许多钟乳石,似禽如兽,形态逼真,富于形变.洞内有"金豹饮水"、"神龟祝寿"、"龙凤呈祥"、"河马泳水"、"玉蚌含珠"等十几个景点.东洞口有"禾后岩"三字摩崖.相传有仙女在该处教民利用湖田种植水涨禾高的大禾,获得鱼禾两利,人称"禾花仙女",或称"禾后"、"禾婆".清代全祖望作诗曰: "辟支岩下有仙娃,管领三岁岁满车.便应姜源祠下配,长潴沥水灌禾花."用诗来歌颂禾花仙姑的故事。

出米洞位于东湖东北部,四面环水,崖峭如壁,山上林木葱郁,禽啼蝉鸣.因洞顶有5米直径的天窗,故又名"敞天石洞".天窗旁有一块石覆盖着,似坠不坠.光线从天窗射入,洞里清静明朗.洞中有石峒古庙,始建于唐初,原祀民间周氏神.传说周氏神精于农事,能保五谷丰登.因历代修缮又不受风吹雨打日晒,故其石柱飞檐、斗拱连属,历久如新.洞中石笋甚众,其中一石笋,酷似一人面北而坐,左掌下有一个光滑的小洞.传说明初建文帝曾于此洞避难,全靠由此小洞中每日定量流出的米充饥度日.后来建文帝出走南洋,洞内和尚贪心,加宽出米小洞,结果白米不再流出,这就是"出米洞"的故事.洞内景物景观多处,如"猛虎归山"、"龟狗相戏"等.洞口左侧湖畔有一水潭,成半月形,潭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涸.据说此潭潭底有神龙潜伏,悉心修炼,呼风唤雨,造福于民,古时称此潭为"歇龙潭"。

煀人洞位于蟾蜍岩下,为脚洞,洞内弯曲狭窄,洞口此平地低,宽1~2米,高1.6~2.5米,洞顶平坦.洞体沿层面和岩层裂缝曲折而延展,东侧有一潭,旧称"龙媪穴",相传"非龙非螭"的怪物蛰伏其中.清咸丰九年,几百个红中起义军与敌激战后,就在此洞中为地主武装用烟熏死.当地人称"煀人洞"。

宝光洞位于石室岩下水月宫东侧,原有的天然洞穴较小,洞顶有天窗与地表相通,有光线透入而得名。

叶剑英元帅赋诗赞曰: "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这是对七星岩湖光山影、怪石溶洞、山盘水绕的自然风光绝妙的写照.正因为七星岩有这样自然景色,招待了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崖摩题句、作诗写词,也正因为有众多的文化遗迹点缀,使得七星岩更有名气,更有灵气了.据统计,自唐至今有600 幅镌刻作品,其中有的借以咏歌兴怀,徜徉自得;有的吐属隽语,或畅述抱怀,或发怀古幽情,为七星岩增添了无限的诗清美,更使游子屡驻留恋,赏心不已。

就以石室洞而言,自唐初著名文章家和书法家李邕镌刻《端州石室记》开始,历代诗人墨客,在石室洞内外赋诗题字者,络绎不绝,现存摩崖石刻有410 余件,成为石刻荟萃的宝库.这种石刻,有古今体、长短句、四言韵语、对联、题名、题榜、歌行、词牌、四六骈文、游记、叙事文、散文、经文等.论字体,篆、隶、真、行、草,样样俱全.论形刻,有右行、左行、横幅、直幅、压刻、碑刻镶嵌.论朝代地域,则包括自唐以后,各个朝代,国内各地,以至日本国人的作品.无疑石室洞内外是碑刻书法艺术的宫殿,是诗文荟萃的长廊,是洞穴文化领域的瑰宝.李邕,时人誉为"书中仙手".《端州石室记》书法,体方而笔圆,力劲而气舒,纵横开合,风采动人.明陈白沙的《肇庆城隍庙记》存干石室洞内,前人论书法说: "此碑自欧出而脱欧之严谨,用茅龙随意挥洒,自出机抒,有法破法,法意俱备,堪为后世取范."无疑石室洞内外摩崖石刻,正如泰山之有《泰石刻》,嵩山得有《灵庙碑》而相得益彰.除了石室洞的千年诗廊外,几乎所有的洞穴,都育摩崖石刻和碑刻,是我国镌刻最多的洞穴,因此七星洞天也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

下一页:黔南寄景飞云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