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国旅游必读 < 旅游宝典 < 首页 :当前 
陵墓古建筑
来源:中国旅游宝典 类别:旅游指南

陵墓的"墓"字古义与"没"相通,表示埋在土下就掩没了.西周封土为坟,便于祭悼.春秋战国时,高级贵族的墓葬都有了固定的地面标志,自秦始皇开始,直至明清,帝王陵墓作为皇权象征而成为重要的古建筑,其形制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方上.即在墓坑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堆成方锥体,它的上部呈方形平顶,因处地宫之上,故名"方上".最典型的便是位于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当时高120 多米(现存64. 97米),底边周长2167米,土方体积可达1180 多万立方米,呈巨大的截头方锥形,它雄踞渭河平原之上,依山傍水,气势非凡.汉代帝王陵墓也是"方上"形式,保存最好的是汉武帝的茂陵。

2、以山为陵.即凿山为穴,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的坟头.盛于唐代,如李世民的昭陵,李治与武则天的台葬墓乾陵.以山为陵,可依恃山岳的雄伟气势,体现帝王的宏大气魄。

3、宝城宝顶.始于唐五代,而最早见于南方,如南京郊区牛首山上南唐二陵——李璟的钦陵和李璟的顺陵.这与南方雨水较多相关,方形的陵墓因风雨侵蚀易造成塌毁.明清30 余个皇帝,都采用了"宝城宝顶"——在坟墓之上砌筑起高大砖城,城墙上还设立垛口,犹如一座小城,称为"宝城";在宝城内再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称为"宝顶".在宝城之前,还建有方形的城台,上面建一碑楼,称为"方城明楼".明代的陵墓多为圆形,清代陵墓多为长圆形。

下一页:桥梁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