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花卉与养生 < 健康书籍 :当前位置 
芍药药用
来源: 类别:医学书籍

白芍为补阴补血药。《神农本草经》有白芍、赤芍之分。《本草纲目》记载: 白者补血,赤者补气。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收逆气而除肺燥,收阴气而泄邪热。又有: 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其用凡六: 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痢,和血脉,固腠理。白芍能柔肝、养血、敛津、止痛。据现代实验报道,芍药能直接作用于肠管平滑肌,其所含之芍药甙有较好的解痉作用;对豚鼠、大鼠的离体肠管和在胃运动,以及大鼠子宫平滑肌均表现抑制,并能拮抗催产素引起的子宫收缩。芍药甙有镇痛、镇静,抗炎、抗溃疡、扩张冠状动脉及后肢血管等作用;与甘草的有效成分有多方面的协同增效作用。白芍还能提高健康人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一) 药用与采集: 食用花,药用根。花,春末夏初盛开时采,鲜用或阴干备用。根,秋末冬初采,将植株根挖出,洗净,刮去外皮,根据需要炮制加工即成。药用者宜单瓣花之根,气味全厚。赤芍药用者,多为野生种。

(二) 性味与归经: 白芍药性平,微寒,味苦,酸。人肝、脾经。赤芍药,性平凉,味苦,有小毒。人肝、脾、心与小肠经。

(三) 功能与主治: 白芍药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之功能。主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病证。赤芍药有行瘀,止痛,凉血,消肿之功能。主治瘀滞闭经,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等症。

(四) 应用与处方:

1.腹中虚痛: 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夏月加黄苓五份,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肉桂一钱。水二盏,煎一半,温服。 (《洁古用药法象》)

2.风毒骨痛,在髓中: 芍药二份,虎骨 (代用品) 一两。炙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 (每升约折公制198 毫升) ,渍五日。每服三合 (每合约折公制19.8 毫升) ,日三服。 (《经验后方》)

3.脚气肿痛: 白芍药六两,甘草一两,为末,白汤点服。 (《事林广记》)

4.消渴引饮: 白芍药、甘草各等份,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日三次。 (《陈日华经验方》)

5.衄血咯血: 白芍药一两,犀角 (代用品) 二钱半,为末。新水服一钱匕 (约折公制2克) ,血止为限。 (《古今录验》)

6.崩中下血,小腹痛甚者: 芍药一两 (炒黄色) ,柏叶六两 (微炒) 。每服二两,水一升,煎六和[合],人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为两服。亦可为末,酒服二钱。 (《圣惠方》)

7.经水不止: 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之。 (《熊氏补遗》)

8.赤白带下,年深月久不瘥者: 白芍药三两,干姜五钱,锉熬令黄,捣末。空心水饮服二钱匕,日再服。 (广济方) 芍药炒黑,研末,酒服。 (《广利方》)

9.金疮出血: 白芍药一两,熬黄为末,酒或米饮服二钱,渐加之,仍以末敷疮上即止。 (《广利方》)

10.痘疮胀痛: 白芍药为末,酒服半钱匕。 (《痘疹方》)

11.鱼骨哽咽: 白芍药嚼细咽汁。 (《事林广记》)

12.妇人胁痛: 香附子四两 (黄子醋2 碗、盐一两,煮干为度) ,肉桂、延胡素 (炒) 、白芍药各六钱。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无时服。 (《朱氏集验医方·芍药汤》)

13.妇人怀妊腹中■痛: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䓖半斤 (一作三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

14.产后血气攻心腹痛: 芍药二两,桂枝 (去粗皮) 、甘草 (炙) 各一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圣济总录·芍药汤》)

15.痛经: 白芍二两,干姜八钱。共为细末,分成八包,月经来时,每日服一包,黄酒为引,连服三个星期。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6.肝区疼痛: 白芍药9克,当归9克,柴胡6克,丹参6克。水煎服,日一剂。

17.胃寒作痛: 白芍20克,桂枝6克,干姜9克,炙甘草3克,大枣3枚。水煎服。

18.虚热腹痛,腓肠肌痉挛: 白芍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19.心悸失眠,多梦,头晕,急躁: 白芍15克,生牡砺30克,水煎服。

20.肝旺头痛,眼花,头晕: 白芍15克,桑叶15克,菊花15克,勾丁15克,生地15克。水煎服。

21.外感伤寒而见证头疼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桂枝三两 (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炙) ,生姜三两 (切片) ,大枣十二枚 (擘) 。上五味水煎,分三次服。服后可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并温覆令遍身微似出汗,不可大出汗。若服一次后,汗出病愈,则停止用药,若不出汗,再用前法服用。 (《伤寒论·桂枝汤》)

22.寒邪外素,经输不利。发热、恶寒、无汗、身痛、项背强几几,苔薄白,脉浮紧: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二两 (去皮) ,生姜三两 (切片) ,甘草二两 (炙) ,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孽) ,水煎 (先煎煮麻黄、葛根,后煎煮其余药) ,分三次温服。 (《伤寒论·葛根汤》)

23.伤寒自汗出而致阴虚症。见证烦躁,咽干,脚挛急,小便频数: 芍药、炙甘草各四两。水煎分两次服。 (《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24.肠胃燥热,津液不足所致之大便于结,小便频数: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 (炙) 半斤,大黄 (去皮) 一斤,厚朴 (炙取皮) 一尺,杏仁 (去皮尖,熬,别作脂) 一升。共研为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日1—2 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减量改为汤剂煎服。 (《伤寒论·麻子仁丸》)

25.少阴病,四逆症,或见院腹疼痛,泄痢下重,脉玄: 甘草 (炙) 、枳实 (破、水渍、炙干) 、柴胡、芍药等份。水煎服。用量可按方比例酌情增减。 (《伤寒论·四逆散》)

26.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 (炙) ,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擘) 。 (方中通草为今之木通) 水煎三次分服。 (《伤寒论·当归四通汤》)

27.虚劳里急。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玄而缓;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芍药六两 (酒炒) ,桂枝三两 (去皮) ,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 (切) ,大枣十二枚 (擘) ,饴糖一升。水煎前五味,煎好后去渣取汁,兑入饴糖,分二次温服。 (《伤寒论·小建中汤》)

28.脾胃虚弱,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四肢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瞩动,振振欲僻地: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水煎,分三次服。 (《伤寒论·真武汤》)

29.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产后下血不止,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 川芎、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六两。上药 (除阿胶) 水煎后去渣,再人阿胶烊化,分三次温服。 (《金匮要略·胶艾汤》)

30.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麻黄 (去节) 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 (炙) 三两,桂枝 (去皮) 三两,半夏半升 (洗) ,五味子半升。先用水煮麻黄,去上沫,再入它药同煮,分三次服。 (《伤寒论·小青龙汤》)

31.肝郁血虚所致之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者: 柴胡、当归 (微炒) 、茯苓、白芍、白术各30克,炙甘草15克。共为末,每服6—9克,煨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 服。亦可参照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煎眼。亦有丸剂,每日2 次,每次6—9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

32.湿热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 芍药15—20克,当归9克,黄连9克,槟榔、木香、甘草 (炒) 各5克,大黄9克,黄芩9克,官桂2—5克。水煎,食后温服。 (《保命集·芍药汤》)

33.血气两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8克,熟地 (酒拌) 12克,人参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大枣3 枚。水煎服。 (《正体类要·八珍汤》)

附方: ①十全大补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即八珍汤加黄芪、肉桂配成。水煎服。功用: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主治: 气血不足,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肢脚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②人参养荣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即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陈皮、远志、五味子配成。水煎服。功用: 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主治: 劳积虚损,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干舌燥等。

34.阴虚内热,经行不止,崩中漏下,血色深红,或夹紫黑淤块,心胸烦热,腹痛溲赤,舌红,脉弦数者: 黄芩、白芍、龟板各30克,椿根皮21克,黄柏9克,香附7.5克。上药共为末,酒糊为丸。每日1—2 次,每次9克。 (《医学入门·固经丸》)

35.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脉弦劲有力,头目眩晕,头痛发热,目胀耳鸣,心中烦热,暖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角歪斜,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跌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或肢体痿软偏废等: 牛膝、生赭石 (先煎) 各30克,生龙骨 (先煎) 、生牡蛎 (先煎) 、生龟板 (先煎) 、生杭芍、元参、天冬各15克,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 (《镇肝熄风汤》)

36.冲任虚损,营血虚滞。症见月经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疼痛,时作寒热: 当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15克。水煎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物汤》)

37.失眠、神经衰弱: 琥珀0.6克 (研末冲服) ,合欢9克,白芍9克。水煎服。 (凌一揆教授方: “琥珀合欢白芍汤”,见《中国中医药报》)

38.消化性溃疡: 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枳实6克,瓜蒌10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5克,甘草3克,蒲公英15克,煅瓦楞10克。水煎服。 (《中国中药报》潭日强教授方: “疏肝和胃饮”)

39.肝胆湿热蕴结 (包括胆系统感染,如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黄疽、肝硬化腹水等) 、晚期肝癌出现黄疽: 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0克,车前子10克。水煎服,日服3 次。 (《中国中医药报》李培生教授方: “疏肝利胆汤”)

40.脾肾阳虚,水气泛滥,浊邪内盛上逆所致之关格症 (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各种疾病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退——尿毒症) : 茯苓15克,白术12克,附片9克,白芍12克,西洋参6克,黄连4.5克,苏叶9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生姜12克。先煎附片30 分钟,再入余药同煎2 次,滤汁混匀,2 次分服。 (《中国中医药报》杜雨茂教授方: “温阳降浊汤”)

41.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 桑枝12克,忍冬藤12克,白芍12克,萆薢12克,秦艽10克,当归尾10克,蚕砂10克,豨莶草15克,薏苡仁15克,防己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 (《中国中医药报》欧阳锜研究员方: “通络熄风汤”)

42.血痹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温服。 (《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

43.肝郁痹虚。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白术90克 (土炒) ,白芍60克 (炒) ,陈皮45克 (炒) ,防风60克。可作散剂、丸剂或煎服。 (《景岳全书·白术芍药散》)

44.白带。症见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皖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白术30克 (土炒) ,山药30克,人参6克,白芍15克,车前子9克,苍术9克,甘草3克,陈皮1.5克,黑芥穗1.5克,柴胡1.8克。水煎服。 (《傅青主女科·完带汤》)

45.院腹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半暖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薄白腻,质偏红: 柴胡6克,炒黄茶9克,炒白术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3克,苏梗6克,制香附9克,炙元胡9克,八月扎15克,炒六曲6克,香谷芽12克。水煎二次分服 (饭后一小时服) 。 (《中国中医药报》张镜人教授方: “安中汤”)

46.功能性子宫出血 (属阴虚症) : 生地、女贞子、墨旱莲、炒槐米、茜草、蒲黄炭、乌贼骨各四钱,小蓟草八钱,刘寄奴三钱,白芍二钱。水煎服。若系气虚者可去生地、白芍,加党参三钱,白术二钱。水煎服。 (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方)

47.慢性肝炎,脂肪肝,中毒性肝损害,早期肝硬化: 当归,白芍,丹参、郁金、黄芪、黄精、党参、山药、生地、泽泻、秦艽、板蓝根、六曲、山楂、茵陈、甘草各适量。水煎服,每天一剂。 (山西方)

48.再生障碍性贫血: 黄芪、人参、党参、当归、白芍、阿胶、龙眼肉、酸枣仁、茯苓、白术、甘草等,以早期补气养血为主。

生熟地黄、首乌、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五味子、鹿角胶、紫河车、天麦冬、黄精、肉苁蓉、肉桂等为后期滋阴温阳常用药。

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可配合西药和输血治疗。 (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遍》)

49.肺癌。方一: 并头草 (狭叶韩信草) 一斤,楤木一斤。分十六包。方二: 紫河车、熟地、生地、茯苓、泽兰、猪苓、紫贝齿、首乌、花龙骨等各四钱,当归、白芍、女贞子、公丁香、白术、六曲、麦芽、山楂、鸡内金、阿胶、生玳瑁末、生芦荟各三钱,牡蛎一两,川贝、麦冬各五钱,余粮石一两,砂仁二钱,朱砂、琥珀、甘草各一钱,人参二钱。

上二方均水煎服。各服七剂调换。

50.宫颈癌,方一: 生白芍三钱,柴胡五至八分,昆布、海藻、香附、白术、茯苓各一钱半,当归二钱,蜈蚣二条,全蝎一钱。水煎服,每周服二至三剂。方二: 轻粉、雄黄各一钱,梅片一分,麝香五分,蜈蚣二条,黄柏五钱。共研细粉。局部外敷。上药时,将药物放在大棉球中间,送入穹窿部,使棉花中间有药部分紧贴宫颈,最初每天上药一次,月经期停用,以后根据病情减少上药次数,直到活检转阴。 (《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51.症瘕积聚,月经不调: 三棱、莪术、肉桂、木香、熟地、白芍、当归、延胡、川芎、桃仁、红花等。水煎服,每日一剂。

52.先兆性流产: 桑寄生、川断、菟丝子、艾叶、黄芩、白术、黄芪、白芍、当归。水煎服,日一次。 (桑寄安胎汤)

53.产后小腹瘀血疼痛: 赤芍6克,当归15克,川芎6克,干姜6克。水煎服。

54.胁间神经痛,赤白带下,腹痛: 赤芍30克,香附30克。共为细末,日服3 次,每次6克,开水冲服。

55.慢性肠炎,大便带粘液,腹部疼痛: 赤芍9克,萝卜缨9克,枳壳6克,桔梗6克,水煎服。

56.肠炎、腹痛: 赤芍9克,黄连6克,广木香6克,枳壳6克,水煎服。

57.小便五淋: 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服。 (《博济方》)

58.衄血不止: 赤芍药为末,水服二钱匕。 (《事林广记》)

59.血崩带下: 赤芍药、香附子等份,为末。每服二钱,盐一捻,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二服,十服见效。 (《圣惠方》)

60.木舌肿满,塞口杀人: 红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圣济总录》)

61.妇人气血不和,心胸烦闷,不思饮食,四肢少力,头目昏眩,身体疼痛: 牡丹皮、白茯苓、赤芍药、吴白芷、甘草各一两,柴胡三两 (去芦) 。上六味共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姜、枣,煎至七分,温服,食后临卧各一服。 (《博济方·赤芍药散》)

62.赤痢多,腹痛不可忍: 赤芍药二两,黄柏二两 (以蜜拌合涂炙令尽,锉)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淡浆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圣惠方·赤芍药散》)

63.血痢腹痛: 赤芍药、黄柏 (去粗皮,炙) 、地榆各一两。上三味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浆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圣济总录·芍药散》)

64.急性乳腺炎: 赤芍一至二两,生甘草二钱。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另用自蔹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65.冠心病心绞痛: 川芎、赤芍、红花、降香各15克,丹参30克。水煎分二次服。或制成膏剂、冲剂、片剂、注射剂。 (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冠心Ⅱ号”)

66.冠心病所致之胸闷、心绞痛、血脂高: 三七、赤芍、佛手、泽泻、甘草。共为末,制片剂,名“冠心片” (冠麦康) 。口服,每次4—5 片,一日三次,四周为一个疗程。

67.高血压: 桑寄生、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银花、鸡血藤、怀牛膝。水煎服。日一剂。 (桑寄降压汤)

68.于宫外孕流产或破裂,输卵管积水、积脓。Ⅰ号方: 丹参、赤芍各15克,桃仁9克。Ⅱ号方: 丹参、赤芍各15克,桃仁9克,三棱、莪术各6克。水煎服。或制成片剂,每片0.5克,每次服5 片,1 日2 次,温开水送服。 (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方)

Ⅰ号方适用于休克型和不稳定型的早期未凝成血肿包块者。

Ⅱ号方适用于腹腔内血液已凝成血肿包块者。

69.跌打损伤,闪腰,岔气,伤筋动骨,瘀血肿痛: 三七、当归、土鳖虫、刘寄奴、血竭、桃仁、红花、赤芍、苏木、乳香、没药、丹皮。共为末,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一丸,每日服二次。 (跌打丸)

70.因盆腔炎症引起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经输卵管造影明确诊断者) : 当归9克,熟地9克,赤白芍各9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生茜草9克,海螵蛸12克,制香附12克,路路通9克,石菖蒲9克,生苡仁12克,皂角刺9克,败酱草15克,红藤15克。水煎服。 (《中国中医药报》庞泮池教授方: “通管汤”)

71.淤血内阻,胸胁疼痛,或顽固性头痛,呢逆干呕,内热烦闷,失眠心悸,急躁易怒,面唇色暗,舌质暗红,或舌边有青筋淤斑,脉弦迟或细弦: 当归、生地、牛膝、红花各9克,桃仁12克,柴胡、枳壳、赤芍、川芎、桔梗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 (《医林改错·血府逐淤汤》)

72.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下肢痿废,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症,苔白,脉缓: 生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6克,地龙3克,川芎3克,红花3克,桃仁3克。水煎服。 (《医林改错》)

73.妇女闭经: 鼠妇 (潮湿虫、西瓜虫) 3克,赤芍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丹参15克。水煎服。 (《男女保春大全·鼠妇汤》)



 · 下页:芍药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