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尚处于一个不很成熟的过渡阶段。同学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往往不能经常地与外部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种种心理挫折和冲突,并可能导致一些不正常行为的发生。这时,我们所说的心理障碍就出现了。
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概括说来,主要有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心理、年龄、身心素质等。生理上的疾病或损伤造成的肌体组织变异和功能失调可能引起心理障碍。如儿童时期患了脑炎、高热抽搐、脑损伤、躯体感染和内分泌、代谢、营养障碍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导致心理障碍的因素。
年龄对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平衡的质量上。一个人从幼儿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也是心理平衡的摸索、完善过程。幼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最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平衡的缓冲地带不断加宽,逐渐具备了弹性反应能力。心理平衡问题最多的阶段是青春期,也就是中学阶段。中学生们身心发展较快,但不稳定、不成熟,又面临升学的冲击,心理发展往往失衡。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同学们往往把一些个人情感和意向隐藏在心灵深处,从而成为影响心理正常的压力。因此,中学生们极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身心素质包括躯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躯体素质中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可分为强型和弱型。弱型的人对新异环境难以适应。内分泌浓度差异较明显也能影响人的心理平衡,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人容易激动。心理素质是心理特征的内在稳定因素,它能够决定心态的基调。心理素质上的任何缺陷,都会阻碍积极的心理平衡的建立。日本学者曾把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心理特征归结为十四个方面:
①抑郁性: 容易受消极因素所支配,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孤独、无聊、绝望。
②无力性: 对自己的身心功能具有较强烈的不安全感,容易疲劳,总感到自己有病或要害病。
③过敏性: 容易把周围的变化与自己的安危联系起来,多疑、瞎猜想、嫉妒、妄想、爱编织谎言。
④强迫性: 无法摆脱强迫性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不敢见人,有接触恐怖感。
⑤自我否定性: 对自己缺乏信心,犹豫不决,做事反反复复。
⑥内向封闭性: 不关心他人,不与人交往,处于封闭状态。
⑦固着性: 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意向,过份迷恋于某件事,不灵活。
⑧意志薄弱性: 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主意和行动,缺乏自主性和坚持性。
⑨盲动性: 缺乏深谋远虑,行事极其草率鲁莽。
⑩不安定性: 身心不安宁,注意力分散,工作有头无尾。
(11)情绪易变性: 情绪极不稳定,爱对别人出气,说话尖刻,行动带有冲突性和破坏性。
(12)自我表现性: 爱表现自己,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喜欢夸大吹牛,自高自大,支配欲和好胜心强。
(13)爆发性: 兴奋、粗暴、昏乱,容易出现过激的态度和行为。
(14)轻浮性: 情绪浮躁,言行轻浮,随意搞恶作剧,不分场合地吵闹,爱开无聊玩笑。
影响中学生心理平衡的主要社会因素是家庭与学校。
家庭是同学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中学生与成人相比具有较大的依附性,而家庭往往使同学们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家庭的精神支持对于平息个人紧张心理、抚慰精神创伤特别有效。然而,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正常,矛盾与纠纷迭起,就会造成同学们心理上的失衡。家庭自然结构残缺不全,如父母双亡、父母离婚或分居、父母再婚等,也容易给生活于其中的青少年造成消极适应行为。文化素养较差的父母,通常只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面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及其精神需求却考虑很少,往往使孩子从小形成畸型心态,种下社会适应不良和偏常人格的苦果。
学校是同学们生活于其中的又一个主要场所。学校生活往往是一种紧张的竞争性生活,是一种需要不断付出努力克服困难的生活,这使得一些同学很不适应,特别是学校的功课负担太重、学习压力太大、老师教育方式不当、竞争过于激烈等等,都会引起一些同学的心理异常或采取消极适应方式。
在中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并不少见。一旦出现心理障碍,不用紧张,不用害怕。它不是青少年的“专利”,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可以克服和排除的。如果一旦形成心理障碍,就应在老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找出形成的原因,提出克服和排除的方法,以帮助同学们调节自己的心态,超越心理上的困惑,有效地进行心理保健。
· 下页:怎样进行心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