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的皮肤含有毛囊、皮脂腺。这些毛囊、皮脂腺发生感染,即形成外耳道疖肿。其最常见的原因是经常不恰当地挖耳,造成皮肤损伤。另外在洗澡或游泳时,外耳道进水,细菌也会乘机进入引起感染。外耳道长了疖肿,常发生剧烈的疼痛,在张口、咀嚼、打哈欠时,由于下颌关节运动,使外耳道软骨部受压,疼痛尤其明显。
发生外耳道疖肿,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在疖肿未成熟时,可用细棉条蘸10%鱼石脂甘油置外耳道内,每天更换1-2 次。鱼石脂甘油在早期可使炎症吸收,较晚则有利于疖肿的成熟。也可进行局部理疗,如红外线照射等。疖肿成熟但尚未破溃时,可用细棉签蘸50%硝酸银烧灼脓尖,使其穿破,或局部消毒后用尖刀挑开。如果疖肿已经破溃,则应将脓液拭净,周围皮肤消毒后置细棉条或橡皮条引流。
预防外耳道疖肿,主要是改掉挖耳习惯,洗澡、游泳后,如果外耳道灌进了水,应用细棉条拭干,以5%醋酸酒精溶液滴满外耳道,一分钟后倾出,再滴另一侧。
· 下页:外伤折断的牙能保留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