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引,又称引经药。它的历史,大概在《神农本草经》诞生的汉初时期,那时的药引,叫做使药,这类药物实由“相使”而来。相使是指两药相互配合时,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有增强其作用的功能。如“滑石、石韦为使”、也就是说石韦有增强滑石的利水通便消肿的作用。目前中医把能增强药效、引药归经、减轻毒副反应的药物和食物叫做药引。它虽然在中药配伍中只是个“配角”。但其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其作用大致为:
增强疗效: 中医在治病时,如治疗风热感冒、高烧、口渴时以芦根、竹叶作药引,其清热退烧的功效会更强;在治风寒感冒、恶风怕冷以生姜、葱白作药引,更有利于发散风寒;在治疗脾胃虚弱,在配方中加几枚大枣,更能达到补中健脾的作用等。
引药归经: 假如病变部位在咽喉、头部,可以用桔梗为药引,因其有引药上升之作用;如病变部位在下肢,可用牛膝为引,因牛膝有引药下行之功。治疗头痛,若痛在后脑下连于颈项部,属太阳经,可用羌活和藁本为引经药;若痛在前额,属阳明经,则用葛根或白芷为引药。
减轻毒副反应: 这类例子在中药中比比皆是,如甘草能减低生川乌、生草乌之毒性;大枣能杀附子、天雄毒;生姜能减低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矫味: 有些中药有腥气等,如用黄酒作药引缓解阿胶、龟板胶、紫河车、蕲蛇粉等一些药物之腥臭味。(叶水泉)
· 下页:淡粥一瓯晨时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