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国药学理事会最近发表一份研究报告,报道研究人员对美国不同种族的人 (白人、黑人、亚洲人、印第安人等) 进行有关药物在人体内代谢过程,药物的临床效果和副作用等多方面对照分析,发现同一种药物在不同种族的人体产生不尽相同的效果和副作用。研究报告执笔人理查德·列维博士指出,药物和食物一样,在人体内的代谢方式因人而异,吸收和排泄也有快慢之分,因而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必然存在差异。告诫人们在用药过程中,必须考虑种族因素。
早在80 年代初,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归国学者周宏灏教授首先证实人体药物效应存在种族差异,并发现之所以存在种族差异的机理是由于不同种族的人血浆蛋白的含量与组成不同,肝脏中某些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不同,使不同种族的人药物代谢速度不同,要达到相同的血浆浓度,使用的剂量也不相同。即使相同的药物浓度,在体内产生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也是不相同的。周教授发现,中国人较美国白人对抗心律失常药心得安敏感,同样把心率降低20%所要求的心得安血浆浓度,美国人要比中国人高一倍多。对吗啡抑制呼吸中枢的副作用,则美国白人较中国人敏感。美国全国药学理事会的研究发现,高血压治疗中,美国黑人对β阻滞剂的降压作用敏感,但对利尿药降压作用不敏感。美国白人刚好相反,对β阻滞剂不敏感,而对利尿剂敏感。中国人对多数镇静药较美国白人敏感。美国白人对氟派丁醇等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较亚洲人不敏感,应用剂量要大。美国印第安人对止痛药较白人敏感。有关药物存在种族差异实例不胜枚举。
美国药学理事会研究报告指出,为什么药物效应存在种族差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既有遗传、文化、环境因素不同,又有生活和饮食习惯不同,不同种族人体内具有不同的生化反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鉴于药物效应存在种族差异,要清醒地认识到,进口药物的使用剂量及有关药物效果和副作用的说明,均是以外国人的反应为根据的,不宜生搬硬套地用在中国人身上。(朱大钧)
· 下页:饮食与药效的关系不容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