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家养生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如何探病才是如法?
来源: 作者:

星云法师著述《当代问题座谈纪实》

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需要佛家,尤其有病的人,更容易接受信仰。多年前,香港有一位有名的书画收藏家高岭梅先生,在他八十一岁高龄的时候因病住院。期间他透过家人电话联络,希望我能到香港为他主持皈依三宝仪式。然而当时因为我的行程已经排满,一时之间无法抽空前往,于是我采取权宜之计,以越洋电话为高老先生在病床上作了一次皈依。

高老先生虽然一直到最后才想要皈依佛家,时间上是稍嫌迟了一点,但也可见人生到了最后,都很希望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处。另外,钻研大乘佛法,对华严哲学多所贡献的一代文哲方东美教授,到了晚年也选择皈依承天寺的广钦老和尚。由此可知,人的智慧再高,最后还是需要寻求佛法的信仰。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没有信仰,生命就没有依皈。

至于说如何探病才是如法?佛家讲“探病第一福田”,探病也是一门学问,首先,探病的时间要适当,不能太早、太晚,停留的时间也不宜太长。和病人谈话的音量要适中,内容更应谨慎、得当,例如不宜谈论刺激病人心情的人、事、物等,以免病人情绪反应过度;不与病人争执或辩论;不应教训病人,应说充满希望的语言,给予病人鼓励。病人焦躁不安时,可随机说法,使其心灵得到安慰,或者耐烦倾听病人的心声,纾解其心中的悲苦。偶而可以阅读报章杂志、文章或趣事,排遣病中的寂寞,保持心情愉快。

此外,进入病房时,表情应自然,切忌忧伤哭泣,以免影响病人及其家属的心情。最重要的,要心怀慈悲,真诚关怀,并应启发病人对佛家生起信心,让他知道这期生命的结束,不是死亡,而是往生;能把往生的信念带给他,鼓舞他对未来的希望,让他明白世缘已了时,要能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千万不要回忆、留恋、罣碍、执着,能随着一句佛号安详往生,才能解脱自在。总之,探病时切忌说一些恐怖、消极的话,以免增添病人的不安。

下页:生老病死大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