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科海揽胜 < 生活点滴 < 般若人生网:当前
邮戳的家谱
文章来源:〔苏〕科学与生活 作者:兆汝

与邮票相比,邮戳的知音似乎不多。其实,论起辈分来,邮票在邮戳面前却只能谦称晚辈。据考证,邮戳最初起源于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575年,奉当时的执政法老之命,就已开始在信上加盖邮戳,用以标明发送的城市。这位法老看来还是个邮戳爱好者,他曾搜集了186枚灰、红两色的印戳,如今原样珍藏在大英博物馆里。

邮戳在东西伯利亚也源远流长。当时,曾流行在陶器片上写信,再封装在陶器盒里。而为了防止局外人好奇偷看,发信人就用玉石或条纹玛瑙雕琢成私章,在湿粘的陶器盒封上打戳。这种私章中间有横贯漏孔,可插入小棒作轴,类似于现代沿用的滚动邮戳。如果说这种邮戳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火漆印的话,那么时至15世纪的意大利,邮戳则已开始反映信的寄送地点及日期了。另外,由于当地曾流行霍乱和鼠疫,因此每次邮政部门在加盖邮戳时,还会同时加旁注:“熏蒸”,以提醒收信人注意消毒卫生,所以又有“卫生邮戳”之称。

说起邮戳在英国的诞生,还缀连着一段轶闻。1660年的伦敦,正值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斗激烈,因此双方在邮政部门的信徒都利用职权扣压、偷拆对立派的信件,以侦悉彼此的意图动向。为此,皇家邮局承办人颁布了通令,启用邮戳来注明收发信函日期,藉以查处频繁的渎职行为。当时使用的邮戳是直径为13毫米的图印,印面的一半用两个缩写字母表明月份,另一半则用数字表示日期。

1680年,伦敦市又设立了“便士邮局”,即规定每封信的寄费为1便士,以盖上等边三角形或鸡心形的邮戳为邮资已付的凭证。于是,邮戳既是收发日期的记录,又成了邮资收讫的标记,一身而兼两职。如果寄信人愿意,也可以预付1个便士,让邮局在空白信封上事先盖好邮戳,换取方便留待备用。然而,由于产生了寄途远近等实际问题,而邮戳又毕竟不是邮资的合适替身,于是自1840年起英国开始发行自立门户的邮票,同时将邮戳改为无字的四瓣花朵形或圆篦网眼形图案,由此可知,邮票是邮戳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客观需要而问世的衍生物。

在俄国,也有雷同于英国上述演变的情况。1845年11月23日,圣彼得堡(即今列宁格勒)的《北方蜂》报曾登载了使用带邮戳信封的邮政通告,当时启用的邮戳为长方形。每只信封售价为6个银戈比,其中5戈比是邮资,1戈比为信封费,并规定信须送交小商店汇收后,再由投递人员定时收取转送。不久,此项办法流传到了莫斯科,所不同的只是彼得堡使用蓝色邮戳,莫斯科则使用红色邮戳。可惜好景不长,鉴于某些宫廷权贵们讨厌红颜色,印有红色邮戳的信封很快遭到取缔,并从此在莫斯科绝了迹,甚至弄得后人竟罕知这种红邮戳存在过的史实。至1848年,带邮戳的信封已在全俄罗斯相当普及,但也正当此时,由于邮戳以异军身份崛起,打破了邮戳一身兼二职的垄断状况,从此,邮戳和邮票开始了分道扬镳,邮戳只标收发地点日期;而邮票则另外专示邮资,并逐步进入了焕发艺术青春并大展抱负的时代,使集邮迷们爱不释手、必得为快。

此外,在1895年前后,俄国前线的留守兵团中还曾流行过一种扁圆形及一种黑十字形的无字哑邮戳。至1922年,又首次使用了一种中空环形的俄罗斯纪念戳,和一种现代化了的圆形苏维埃纪念戳。

邮戳在东方出现得较晚些,但也经历了大同小异的产生及演变程过。譬如,1870年至1880年期间,阿富汗曾通行过一种带色的指印邮戳;而1900年中国也曾使用过相当于一碗粥售价的货币印邮戳。后来,由于发明了可变更日期的号码钢模戳,才使今天的邮戳成了注销邮票,并使人一目了然的收讫凭据。

 
下页:改变命运的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