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深宫实录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九、皇家日常用具
来源:生活百科全书 专题:宫中服饰化妆生活器用和饮膳 ( 字号:   )

杖皇帝手中经常持杖,以帮助行走.并非年老的皇帝需要这样做.皇帝使用的杖,杖首为龙头状.皇帝也常将御用的手杖赐给亲信大臣.汉武帝有玉箱杖,魏武帝曹操有银角杖.宋徽宗初即位时,接受了江公望的谏言,将内苑畜养的珍禽奇兽驱遣走,其中有一只白鹇眷恋此地,徽宗以拄杖挥之,仍未能赶走.后来徽宗将江公望的谏言刻于杖首。

扇最早的帝王用扇应是舜的五明扇,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乃作五明扇.宫廷所用的扇为竹、羽、毛、绢制成.西汉皇帝夏用羽扇,冬用缯扇,不过冬天的扇实在是摆设.竹扇在晋代曾是太子纳妃的聘礼,隋唐以后竹扇则不多见.羽毛制成的扇为皇帝经常使用之扇.梁简文帝赋白羽扇诗曰“可怜白羽扇,却暑复来氛.终无顾庶子,谁为一挥军? ”.唐以后用绢、绫、纨制扇较流行,唐太宗曾多次在扇上题字、作诗赐给臣下。

后妃宫女经常使用的扇子叫团扇,又称合欢扇,扇圆如满月,用纱或帛制成.团扇的形状、颜色以及上绣的花鸟蝴蝶十分惹人喜爱,夏季宫女们手中离不开团扇.汉成帝的班婕妤最先将团扇入诗,用团扇比喻自己由受宠到遭冷落的过程: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后,团扇成为多愁善感的文人们抒发伤情的重要题材。

明永乐年间,朝鲜进赠明宫折扇,明成祖见此扇折、展十分方便,甚喜,称之为撒扇,命工匠仿制.折扇时兴以后,团扇不再独领风骚.清代宫中喜用的是丰润、杭州生产的折扇,做工精细,图画也很优雅,扇骨六十根至一百二十根不等,清末宫中摆上了欧洲的电气扇,然而并没有捐弃传统扇子.宫眷们更喜欢随手的传统扇子,一般初夏用折扇,仲夏用芭蕉扇,盛夏用雕翎扇,雕翎以叶越少价值越高.宫词有“丰润杭州便面娇,内官舒卷嫩凉招.殿头电气虽清暑,适手终输五叶雕”。

如意如意作为搔痒用品不知起于何时,如意的梵语为阿那律.南北朝时期如意在中原成为士大夫们不离手的东西.如意的形状是长柄,柄端呈手指形或心字形.王恺和石崇斗富时,石崇以铁如意击碎了王恺的珊瑚树.梁武帝持有金如意和犀如意,有次附马殷钧被永兴公主欺侮,梁武帝把公主召来,用犀如意打在她的背部,如意立即打碎,武帝犹未解气.梁武帝的犀如意如此不结实,应是犀镂竹节如意,柄是用竹节做成的.唐代有能够辟暑的犀如意,不知如何制成,唐文宗曾赐给李训此物.唐玄宗有次背部奇痒,罗公远折了根竹枝权当玉如意供玄宗急用,而金刚三藏却从袖中取出七金如意献上。

用珍奇物品制作的如意也是一种玩物,早在三国时,东吴的孙和就持水晶如意在月下挥舞,如同舞剑.到了清代,如意更成了珍贵的礼物和吉祥物,制作也更加精巧,其端多呈芝形或云形.手巾、香囊古人常将手巾带在身上,以备试手用,帝、后、宫女也是如此.《英雄记》中说“尊者前宜各具一手巾,不宜借人巾用.”西汉时外戚王莽斥出王闳,王闳到王太后前面哭泣,太后掏出手巾为其拭泪.孙权也曾用手巾为人拭泪。

香囊内中置香料,后妃们常将香囊别在腰上,携带一身香气.香炉梁孝元帝曾作《香炉铭》: “苏合氤氲,非烟若云.时浓更薄,乍聚还分.火微难尽,风长易闻.孰云道力,慈悲所熏.”古代宫廷中的香炉主要用来熏衣服,也是一种欣赏物.早期的香炉象征海中博山,以蒸气飘香,水雾象征海之四环.后来香炉用以焚香.皇宫中的香炉都用贵金属制成,曹魏宫中供皇帝用的是纯金香炉,贵人、公主用纯银香炉.明宫中的香炉以黄金为圆炉,大口细颈巨腹,三足饰以钑花,有盖为蹲龙形,两耳为飞凤。

香团,为被中香炉,冬日放在被中取暖,是由西汉长安巧匠丁缓发明的.香团外层是金属镂空圆罩,内设机关三层,中部是烧灼的火球,火球可在内面转动。

暖手、辟寒古代宫中用有暖手的东西常见的是雄黄,雄黄是一种矿物,桔红色,半透明.宫中将雄黄磨成圆饼状,冬天暖手.明崇祯帝待下人很温和,某日无气极冷,宦官钱守俊在旁侍立,崇祯问他: “汝寒否? ”对答: “寒.”崇祯将一块暖手赐给他,告诉钱: “合此于掌中以笼袖,则通体俱暖矣.”

唐宫中有一样奇异的暖杯,青色,有纹如乱丝,杯薄如纸,将酒注入杯中,便自然沸腾,冒出蒸气.皇帝命将暖杯视为珍品藏于内库。

汉武帝时,异域进贡一种辟寒香丹,冬天在殿内焚之,则暖气发散,室中升温,从外进来的人都要减衣.唐代交趾国进贡辟寒犀,放入金盘中,就暖气袭人.不过这些辟寒奇物并不常有也不常用,用火取暖则属常规.秦咸阳宫冬天用火盆、火炉取暖.到北魏时已有火地,在地面下烧火,通过烟火道传烟于室外.北京故宫有许多设置火地的宫殿,而坤宁宫则有火炕,连接锅台.壁衣,紧贴于墙上的厚布,也有一些防寒作用.故宫藏品中的明清手炉,呈长方体,长二十厘米,宽十二厘米,上有提手,炉中盛炭火散热。

唾壶皇帝使用的唾壶也是用贵金属制成的,金、银唾壶较常见.如曹魏宫中皇帝规定用纯金唾壶,贵人用纯银唾壶,其他朝代大多如此.如果皇帝讲求节俭,则用金粉涂饰的唾壶.汉魏时,由侍中掌管皇帝的唾壶,晋孝武帝时儒臣孔安国为侍中,在孝武帝身边持唾壶奉御,而朝廷之士和他的朋友们都认为他很荣耀.其实历史上这项工作大多是由宦官担当的。

澡盆中国古代皇室及民间的浴具都是盆,而没有淋浴.盆的材料和制作当然不同,民间中上人家用铜盆,宫廷中常用金、银盆.澡盆又称澡盘,盛洗澡水的用具称为澡灌.晋代太子纳妃的聘礼中有两件澡灌.澡灌有提手,小口巨腹.古人用豆末与药物配制成洗粉,称为藻豆,可以令皮肤光润。

溺器溺器又称为虎子或伏虎.皇帝的虎子汉魏时由侍中执侍,后来改由宦官负责.皇帝的溺器随时为皇帝服务,外出时也随行.皇帝溺器也身价不凡,西汉的虎子用玉制成,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的七宝溺器更是价值连城.而宋仁宗用漆器作虎子,难能俭朴.镜古人将铜磨制成镜,镜又称为鉴.皇帝日常用的镜子边长一尺余,镜框杂饰以金.后妃们则有稍大些的穿衣镜.唐玄宗曾对镜自怜,发现自己一天天消瘦,当时韩休在相位,对皇帝很不客气,有人趁机请玄宗贬斥韩休,玄宗说: “吾虽瘠天下肥矣.”这种褒奖真正难得。

魏宫中始出现带支架的镜台,供梳妆用.晋时已能够制造一人高的大镜,晋宫仁寿殿前摆着一张高五尺余,宽三尺二寸的大镜,清莹耀目.武则天建议高宗造镜殿,镜殿四壁皆树大镜,室内光线闪亮.大臣刘仁轨进殿奏事,见殿内坐着好几个同样的皇帝,吃惊不小,于是进谏: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适四座有数天子不祥.”高宗命将四大镜撤去。

下页:十、皇室御厨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