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深宫实录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五、美女面妆
来源:生活百科全书 专题:宫中服饰化妆生活器用和饮膳

宫中女子无时离得开胭脂、粉黛.“毛嫱天下之姣人也,待脂粉香泽而后容”.天生丽质仍需要借助脂粉展现光彩.脂粉费成为后宫费用的一大项目,隋炀帝宫中争画长蛾眉,有关部门每天向后宫提供五斛产自波斯的螺子黛粉,明末宫中脂粉钱一年需要四十万两银子。

古代女子粉妆不足为奇,无所不为的皇帝不仅欣赏后妃宫女傅粉,有的也会把自己粉饰起来.南北朝时期,南朝皇帝被称为傅粉郎君,金代自金章宗后的几个皇帝,都有傅粉的嗜好.明代皇帝在上朝前,必用粉傅面及颈,以显示容光和肃穆,如果不是宦官把此事透露出来,外间不会有人知道皇帝的面部需要粉饰,但未详是否用胭脂妆点两颊,估计胭脂会用上一些,否则面白无血色更显憔悴。

自三代开始,铅粉被用来作为女子的化妆品,《博物志》中说,纣最先烧铅锡作粉.铅粉可以使皮肤显得润滑.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与萧史相恋,萧史教她烧水银作粉,叫做飞云丹.几千年中,古人未能发现上述粉质是有毒的。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述了用大米为主要原料作粉的方法.用白米英粉三分加胡粉一分合匀,调取葵子蒸熟,再用布绞汁,与粉调和,晒干.然后再蒸取汁,重复一遍,则粉末精细.粉做好后可以加香料,一般用丁香花揉于粉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就成了香粉.不知香粉中是否还需要加上铅粉。

明代后妃宫女用紫茉莉的种子,捣取其仁,蒸熟制粉,称之为珍珠粉,这是一种.另一种是用玉簪花制粉,方法是,玉簪花(即白鹤花)开后,剪去花蒂,即成小瓶状,灌入民间常用的胡粉,再蒸熟制成粉,叫做玉簪粉.宫女们在春天用珍珠粉,珍珠粉在秋天容易干燥,宫女们转用玉眷粉,而玉簪粉在冬天快尽时香味就不再持续了.宫女们喜欢用早晨结在荷叶上的露珠,与粉调合以饰面.上述制粉的方法先是在民间产生的,后来传入宫中。

胭脂又叫燕支,取自一种花,燕北民族称为燕支花,汉人称为红蓝花.古人也考证出胭脂始创于纣,看来纣是中国美容界的鼻祖,纣以红蓝红汁凝作脂.女子在化妆时,先施白粉,然后将胭脂在手心调匀,搽在两颊,浓者叫做酒晕妆,淡者叫做桃花妆,如果先薄施胭脂,再涂上一层白粉罩上,叫做飞霞妆。

胭脂分作用来饰面和点唇的两种,搽在颊上的胭脂可以制成粉状,而点唇的胭脂一般为脂状,叫做口脂、唇脂.唐末点唇用的胭脂有许多品种,如燕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园、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

黛,是青黑色的颜料.黛的释义就是代,女子剃去自身的眉长,用颜料画上代眉.这种颜料,汉人一般都用书写绘画用的墨,加上麝香等香料,用毛笔画盾.西域人制作黛的方法比汉人多而且质量好,隋炀帝时,西域进贡螺子黛,宫中称为蛾子绿,宋时西域进献青雀头黛。

后妃宫女的面妆随时代变化产生了不少风尚.桃花妆、酒晕妆这种一般性的妆法历代皆有,而时尚妆法则有多种。

东汉曾盛行啼妆,唐宋均出现过泪妆,安史之乱前,唐宫女仿效杨贵妃,在两颊涂素粉而不施胭脂,号称泪妆.宋理宗宫中用眼角点粉作泪妆。

古代女子妆法的变化主要是在额和颊,改换颜色和花样以及改变眉毛的浓淡和眉型。

额黄妆盛行在南北朝和唐朝,用黄颜料画月形,宫中尚鸦黄和蜂黄.与此相似的是在眉心或脸部搽成弯月或圆月状,颜色多为黄色,或为红色、翠色。

唐代出现了梅花妆,传说起自于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寿阳公主曾卧于含章殿檐下,一朵梅花飘落在她额上,印出五瓣花形,几天洗不下去,皇后发现公主额上的梅花印十分美观,让她留住.唐代宫中梅花妆的盛行,是由上官昭容(婉儿)再次掀起的,上官婉儿广闻博识,聪慧玲俐,应是她发掘了前代的梅花妆而倡行于唐宫.用金银锡箔制成梅花图案,贴在眉心,这种妆法延至宋代。

三国时期,出现了类似于今人涂饰两颊的妆法.曹、吴宫中盛行这种妆法均始于意外事故.某晚,魏文帝曹丕在灯下诵诗,殿中摆放着水晶七尺屏风,薛灵云初入宫不熟悉各种物品,走过来时面颊触在屏风边上,但伤得不重,面颊渗出的血如晓霞将散,益添妩媚,曹丕从灯下望去,觉得她比刚见面时更加迷人.宫女们很快模仿起薛灵云的伤妆,用胭脂涂颊,号称晓霞妆.吴大帝孙权的儿子孙和宠爱邓氏,孙和在月下舞水晶如意,误伤了邓氏,颊上流的血沾湿了裙裤,孙和急召太医诊治.太医用白獭髓杂以玉屑做成药膏涂在伤口上,伤好后,留下了斑斑赤点,孙和端详邓氏,认为更增美艳.从此孙和的姬妾们竞相用丹脂点颊。

佛妆在北方民族建立的宫廷中盛行,显然是受佛教的影响,也与寒冷地区的气候有关.燕地女子冬天用黄色的枯萎叶做浆涂面以防风吹,称之为佛妆.佛妆即是整个面部涂成黄色,以拟金色佛面,在辽代宫廷最盛.南唐中主李璟的女儿李芳仪被虏入辽宫,“也爱涂黄学佛妆”,似乎是出于她的自愿。

佛妆颜料的做法,这首宫词作了介绍:

夏至年年进粉囊,时新花样尽涂黄.中官领得牛鱼鳔,散入诸宫作佛妆。

明清两代宫中的面饰,未见掀起新的时尚。

在面部化妆中,变化最多最微妙的应是眉样.后妃宫女们画眉时,不再考虑自身的眉样,而是按照时尚和自己的喜好去画.宫中实行最久的是八字眉,眉尖高而眉梢低.八字眉有长与短、粗与细之分,从古代画像上看,盛唐时宫中实行较短而粗的八字眉.各种眉中八字眉最能影响面部神情,显示出娇弱、哀怜之态,而唐代丰满的宫女面上的短粗八字眉则掬出几分憨态.其次蛾眉也流行较广,蛾眉较粗且长,画上后面部很有神采.远山眉则较为柔漫,眉细而淡,中间弯曲,汉成帝的宠妃赵合德喜画远山黛,十分妩媚。

下页:六、宫禁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