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深宫实录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读书生活
来源:生活百科全书 专题:皇帝的早年生活

历代太子在六、七岁时都要开始读书学习,接受正统文化的熏陶.宫中设立负责教授太子的老师.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相信后天的教育可以造就或改变人的品性、才智。

太子的老师是由皇帝严格挑选出来的学识渊博、德行高洁的文臣.世代研习儒学者最有资格担任太子老师.太子老师称为师保,从职官上讲是六个职位,即: 太傅、少傅、太师、少师、太保、少保.傅者,傅之德义;师者,道之教训;保者,保其身体.在实行上,太子并不一定需要那么多导师,一般只任命一、二人.师保与其他辅助官吏一同组成太子官署——东宫官署,师保成为东宫官署的负责人。

用博学而德高的大儒来辅佑太子,是从汉代开始明确下来的.汉高祖时,吕后为了确保太子刘盈的地位,求教于张良,张良出计,请出隐居商山的四个儒老.四个白发苍苍的硕儒簇拥着太子,太子在皇帝眼中及朝野内外,实在是显得益发庄重而不可动摇.汉宣帝时,名儒疏广为太傅,其侄疏受为少傅,太子每上朝进见皇帝,都是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皇帝见了十分欣慰,大臣们也都叹服而心向往之.太子师保乃是文臣们十分钦羡的职位。

太子师保的任务一是教授经史,二是在德性上对太子予以规训.平时,作为太子顾问,指点太子在各项问题上的取舍去从。

师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要对太子的行为负相当责任.秦国商鞅执政时,太子犯法,理应判重刑,但考虑到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便施刑,便以太子师傅公孙贾和公子虔作替身.宋神宗作太子时,聘请名儒王陶、韩维为太子师傅.神宗赵顼上朝觐见时,行拜礼节奏快了些,显得不够稳重.回到东宫后,韩指出了这个问题,并说: “我来下拜,你跟我学.”于是赵顼亦步亦趋地跟着韩先生学习下拜.一日,近侍给赵顼送上一双弓样靴,韩维见到了,觉得不利于引导太子行止合乎规矩,便讽喻说: “王怎么可以用舞靴.”赵顼顿时面有愧色,立即令手下人将此靴毁掉。

太子的启蒙书籍是《孝经》、《论语》.“孝”是古代人伦体系的出发点,孝道就是幼对长,后世对祖宗的行为准则.《论语》作为儒家观念的汇集,蕴含着帝王的治国方略.在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开学典礼——释奠礼上,皇帝或太子要先讲一段《论语》或《孝经》.显然,皇帝或未来的皇帝对经典应该有熟练的掌握程度.除这两部书籍以外,太子的学习书籍还有其它种类.例如汉戾太子刘据行冠礼前就已修过《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太子的学习书籍大体可分为经史和帝王规范两类.例如明代所用的书籍为: 四书五经、《通鉴直解》、《帝鉴图说》。

书法也是太子学习的一个重要科目。

很多朝代,太子读书由其他皇子陪读。

清代废除了公开预立太子制度,每一个皇子都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诸皇子都在宫内读书,从翰林宫中挑选数人作为老师.王公大臣见皇子,都要双膝跪地,而师傅们见皇子,只须捧手为礼,皇子也相对长揖.皇子们入学之日,将书籍笔砚安放桌上,然后行拜师礼.皇子师傅受到的礼遇在大臣中是无以复加的,足以表明宫中尊师重教的程度。

清代皇子们六岁开始就学.每天寅时以前起床,出门时天尚未明,太监提有灯笼在前面引路,走向上书房,寅时开始一天的学习,先温习满蒙文,再练习汉字书法.卯时,师傅到达上书房,教授新课.雍正时规定的汉文功课为: 五经、《史记》、《汉书》,策问、诗赋,诗赋每天必学,因此清代帝王的文学修养很高。

皇子起床上学的时辰与皇帝上早朝的时辰大体相同,申时,皇子们散了学,皇帝也退了朝,皇子们便入宫向皇帝请安.皇帝常常问起今日所学的课程,皇子们都要对答如流。

康熙每日在乾清宫听政,常能听到从乾清宫左侧的上书房传来的皇子们读书声,每逢此时康熙便欣然会心.他曾做诗抒发这种情怀,其中写道: “为声何朗朗,毓德想鱼鱼.教子惭贞观,延师企二疏.”

如果一位太子幼年即位,那么他也要按照顾命大臣及母后的安排,完成他应该完成的学业。

明代几位皇帝幼年时由宦官作文化导师,在宦官的指导下学习.如明英宗的老师是宦官王振,英宗由王振一手培养以至于成年后很多事情都要听王振的意见.明孝宗的老师是覃吉,孝宗九岁开始由覃吉教授四书章句和古今政典,孝宗称他为“老伴”.明神宗的老师冯保被称为“大伴”,冯保对神宗的要求也很严厉,当小宦官引诱神宗玩乐时,见冯保过来,神宗马上正襟危坐,小声说: “大伴来了.”

下页:三、少年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