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郑板桥“难得糊涂”是什么意思?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 字号:   )

作为清朝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书画界是颇有名气的.他为人刚直不阿,见义勇为,自己宁愿受贫困折磨,也决不肯向权贵折腰; 他的行为可以说是达到了孟子说的做人标准: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封建社会这样的读书人,真是难能可贵,今天,在发扬民族正气的中华泱泱大国,他也必然为全民族所共识。

因为品格高尚,为世钦仰,因而人们也很青睐他那别具一格的字和画.郑板桥一生绘了很多画,也写了不少字,他的那些绘画和书法,在他生前已是洛阳纸贵,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近年,还出现一种现象,郑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竟像传单那样被制成各种礼品式的拓片或作为像章推銷,由此也引起人们对这位玩世不恭的郑板桥先生更增添一层兴味; 对"难得糊涂"也就出自自己心理需求作出了解释,由此又顺延到对郑板桥书写这四个字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可是鉴于作者当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意向,因而产生了诸多相异的认识."难得糊涂"是什么意思?

自我嘲解说.这是在公元1751 年(乾隆十六年),郑板桥59 岁时写的.这年九月十九日,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吗?争名夺利,做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人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大約也就宁静了.于是他挥毫写了四个大字“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迸出的愤激词”"(杨士林《广陵奇才--郑板桥传》,安徽文艺出版社)。

抗议之声说.说是在公元1754 年(乾隆十九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之日,正好遇百年未有的旱灾,田地裂缝,河水断流,庄稼枯黄.而皇帝派的钦差姚耀宗不问放赈,反而向知县索取书画,还送来100 两纹银,郑板桥就以一幅鬼图讽刺.姚大怒撕了画泄愤,并指使财主屯粮,使百姓饿死,以此增加郑板桥罪过.郑板桥眼见百姓惨状,而心力不支,非常纳闷.妻子相劝: 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糊涂嘛! 郑板桥发怒说: 装糊涂,我郑板桥装不起来.你可晓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由此反而有所启发,就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激励自己,宣布立即开官仓赈济饥民.郑板桥所说的这句话,后来即成为"难得糊涂"的自注: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因此台湾徐兰川说,"这句话文义,似乎喻人凡事不要太认真,得过且过,所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的另一注解.加以句读,聪明者有俗谓之智慧,有赖于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才能培养成就完美的性格,是以人欲聪明并不易.苏东坡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所以聪明人难做.什么是糊涂,糊涂就是不精明,糊涂有两种: 一种真糊涂,朦朦处世,似是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 一种是装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胸,偏偏假装养麦不分,即是“由聪明转入糊涂了”.根据郑板桥这种性格和心理结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违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为,显然是痛苦和折磨,"聪明人如基于良知道德应有所为,而要他装糊涂而无为,的确很难."所以徐兰川认为,郑板桥有这段感慨"难得糊涂"的题书,"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历程,也是知识分子从政,在专治腐败政海中无法展现职志的一种抗议之声.它具有为所当为的失败涵意,不可为而为的胆识."因此这种"心理调节",乃是"试图把自己的心理反差平衡一下,以求得方寸的暂时安宁"(徐兰川《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抗议之声》,台湾《中央日报》1992 年6月19日)。

心安理平说.是说郑板桥在署潍县知县期间,接到堂弟郑墨函,为了祖传房屋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知县相托,以便赢得这场官司.郑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怎么不见秦始皇! "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大字.并在"难得糊涂"大字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大字下加注: "滿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我心安即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读者参考》1991 年4月)。

这里引用的一首七绝,其实是他同时期的大学士桐城张英所作,搬在这里,恐非事实.而此处将"难得糊涂"比喻为就是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均衡.因为"吃亏是福",即是"难得糊涂"最恰切的诠释。

自我清醒说.郑板桥从不糊涂,他所以兴叹"难得糊涂",自有其苦衷在焉.朱铁志认为: "郑板桥是个极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刚直不阿,面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会有“难得糊涂”的感叹.“难”在何处?“难”在他毕竟清醒明白,心如明镜,无法对恶势力充耳不闻、視而不见; “难”在他“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百姓的疾苦不能无动于衷.""只有假装糊涂,然则终究不能无观现实,遂有痛苦于内,“淡然”于外,而生“难得糊涂”之叹了."(《从“难得糊涂”说到质量万里行》,《人民日报》1992 年8月4日)

郑板桥以"难得糊涂"出名,他所说的"难得糊涂",却有不同解释,有望文生义的,有作词语解译的,也有就其深醇的内涵进行探讨的,诸说不一.那么它该作何种解释更为恰切、可以共识呢?看来,"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世,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后人难知前人心态和处世的复杂文化环境,要有正确适当解释,还是难以圆其说的吧!

下页:郑和下西洋的使命是什么?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