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越王勾践到底有没有卧薪尝胆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历史之谜 作者: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已经是尽人皆知了.这个历史故事说的是: 传说在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中,吴国打败了越国,吴军把越王勾践包围在会稽山上,致使越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忍辱求和.从那以后,越国成为吴国的臣国,并受控于吴国.越王勾践像奴隶一般在吴国宫中服役3年,后来吴王免去了勾践的罪,让他回国去了.为了不忘亡国之痛、报仇雪恨,勾践在屋顶上面吊了一个苦胆,无论是出是进、是坐是站,就连吃饭睡觉,也要尝一尝苦胆之味,用来激励自己的斗志; 他还既不用床,也不用被褥,累了,便睡在硬柴堆砌的"床"上,以此锻炼自己的筋骨.越国最终灭了吴国,就是因为勾践这十多年的磨炼并实行了各种得力措施。

但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是不是真的用卧薪和尝胆两种手段来激发勉励自己的呢?首先从历史典籍来看,《左传》和《国语》成书年代较早,并且其中记载的史实也较为可信,因而较具有参考的价值.但两本史籍中无论哪一本,在讲述勾践的生平事迹时,都根本没有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另外,在《史记》中的《越王勾践世家》中,司马迁说: "吴既敌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其中,没有写到越王勾践卧薪之事.东汉时期,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作《吴越春秋》,这两本书虽然是专门记录关于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历史,但它们却只是以先秦历史为基础,又加上了小说家们的荒诞想像.《越绝书》中卧薪、尝胆都未提及; 《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也仅说越王勾践"悬胆在户外,出入品尝,不绝于口",而根本没有卧薪之事.由此看来,在西汉的《史记》中最早出现了越王尝胆一事; 而在东汉时期的史料中还没有出现卧薪之事.

有人考证,在北宋苏轼所写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中"卧薪尝胆"首次被作为一个成语来使用.但苏轼起草这封信时带有很强的游戏性,信中的内容与勾践无关,而是设想孙权在三国平分天下时曾"坐薪尝胆".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曾经谈到"坐薪尝胆"的事情,但说的却是吴王.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也说"吴王即位,卧薪尝胆".以后,《左传事纬》和《绎史》两书中,都说是吴王夫差卧薪尝胆.但与此同时,南宋的真德秀在《戊辰四月上殿奏札》、黄震在《古今纪要》和《黄氏日抄》两书中,又说是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然而,到北宋的苏轼提出了"卧薪尝胆"一词后,这事究竟是夫差还是勾践所做,从南宋直到明朝都没有结论.明朝末年,在传奇剧本《浣纱记》中,梁辰鱼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事大加渲染.清初的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写道: "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后来,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也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直到现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才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却需要考证。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早在东汉时代成书的《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中就有越王勾践"卧薪"之事的记载.该文说越王勾践当时"苦身焦思,夜以继日,用蓼攻之以目卧".蓼,清朝马瑞辰解释说是苦菜.蓼薪,意思就是说蓼这种苦菜聚集得非常多.勾践准备了許多蓼菜一定是用来磨炼意志,"攻之以蓼"也可以说是"攻之以蓼薪".这样,上述《吴越春秋》中的话的语意就十分明显: 那时勾践日夜操劳,眼睛十分疲倦,就想睡觉,即"目卧",但他用"蓼薪"来刺激自己,以便能够忍耐克服,避免睡觉.卧薪、尝胆分别是让視觉和味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在硬柴上睡觉,是曲解了《吴越春秋》的意思,因为"卧薪"是眼睛遭受折磨而不是身体遭受折磨.这种说法的结论是: 勾践确实有过卧薪尝胆的行为,尽管后人误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若说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是真的,为什么历史上这么晚才有记载?若说是假的,它却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这两种说法都有根据.因此,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未解之谜。

下页:珍妃坠井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