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道学文选 < 传统文化 :当前
庄子之道:至乐是一种“忘乐”的境界
来源:张京华 作者:

“至乐”意为最大的快乐。此篇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

庄子认为“至乐活身”、“至乐无乐”。“至乐”可以快活身心,“至乐”是无所谓快乐的“忘乐”的境界。他继承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和“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的思想,认为众人所茫然追求的快乐: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其实都不是最大的快乐。庄子说,“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这种样子的快乐是对“道”的阿谀,也就是对生命的阿谀。

庄子说,有人籁,有地籁,有天籁。有一种音乐,它奏之以阴阳之和与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它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但是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在谷满谷,在坑满坑。这样的音乐可以带给人真正的快乐,庄子称之为“至乐”、“至美”,又称之为“天乐”、“天籁”。“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悦。”(《天运》)“吹万不同,而使其子己也,咸其自取。”(《齐物论》)“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田子方》)

汉代刘向在《新序》里记载过楚国演奏《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故事,所谓“其曲弥高者,其和弥寡”。庄子也这样认为,他说能够领悟至乐的人只有少数,而众人的感觉就等同于愚昧。《天地》说:“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折杨》、《皇华》是像《下里巴人》那样的里巷小调,众人都听得懂,一听就笑个不止。而《咸池》、《六英》、《大韶》那样的“大声”,旋律疏淡,众人就听不懂,就没有共鸣回应了。

“大音希声”,所以至乐也就是无乐。曲高和寡,所以至高也就到了和者至寡。庄子说:“至乐无乐”。又说:“吾观夫俗之所乐,吾未之乐也。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这当然也是一个矛盾,庄子总是在最后揭示出人生的矛盾。

下页:庄子之道:至乐在于无为 非世人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