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如何表述道的呢?他在《大宗师》篇中说:“道,有真实有验证,无作为无形迹,可以心传而不可口授,可以体悟而不可看见;自己为本,自己为根,在没有天地之前,自古以来一直存在;造就了鬼神,造就了上帝,产生了天,产生了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以为高,在六囧闔之下而不以为深,先天地存在而不以为久,比上古年长而不以为老。”
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但依然不易理解。一般人习惯以具体的方式探问:道在何处?在《知北游》篇中,就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道”在哪里?
东郭子请教庄子说:“你所谓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庄子:“在蝼蚁中。”东郭子:“为什么如此卑微呢?” 庄子:“在杂草中。”东郭子:“为什么更加卑微呢?”庄子:“在瓦块中。”东郭子:“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 庄子说:“在屎尿中。”
东郭子不出声了。他不敢再问了,因为庄子的回答越来越不堪,完全异于一般人所想象的道。一般人总以为道是高高在上的某种原理,或者是决定天体运行的某种力量,结果听到的却是蝼蚁、杂草、瓦块、屎尿,从动物到植物,往下再到矿物与废物,好像是再怎么低微卑贱的地方都有道的存在。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主持撰著了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第二卷探讨中国科学思想的起源。他特别引述庄子“道无所不在”的那一段对话,然后指出:“这正是科学家对万物一视同仁的无偏爱态度。”作为科学研究者,看待万物首先要排除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也不可掺和个人主观的情绪及意愿,而只能就万物本身的状态去作客观的探讨。
李约瑟的话也许没错,但并不是庄子的兴趣所在。庄子能够保持客观而冷静的观察态度,是因为他明白一切由道而来,又回归于道,并在道中形成一个整体。既然处在同一个整体中,我们看待万物又何必夹杂个人的情绪与意志呢?
科学是求真的,而庄子求真的目的不是为了深入了解每一样东西的细节,而是要将万物回溯到它的根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再由此孕生无限的审美感受。庄子不是科学家,而是向往“究竟真实”的哲学家,以及由此欣赏万物的美学家。
道无所不在,所以万物都显示了道的光辉,只是人们未必体验到这个秘密。道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这样我们才有了自在逍遥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