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道德经解 < 传统文化 :当前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
来源: 作者: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本章说明不求生方能长生,不欲求方能安乐的道理。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是指人;饥,不只是指饥饿,还指各种需要。人为什么会有饥饿感,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呢?难道我们真的无法缺少我们需要的那些东西吗?其实,我们的需要往往是跟着我们的贪求在走,而不是真的不可或缺。食税,是指妄念、贪求。

有这么一位男子,他十分富有,但十分焦虑,时时活在痛苦里。他的太太也被他搞得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她就跑到一个寺庙,去寻求高僧的帮助。高僧了解状况后跟那个太太说: “如果你先生愿意,就请他来一趟吧!”

这位男子虽然来了,但从眼神看得出来,这一趟只是为了敷衍他太太而来。高僧不发一语,带他到僧庙的庭院中,庭院约有一个篮球场大,庭中尽是茂密的百年老树,高僧从屋檐下拿起一支扫把,跟这位男子说: “如果你能把庭院的落叶扫干净,我会把获得快乐的方法告诉你。”

虽然不信,但看到高僧如此严肃,这位先生心想,扫完这庭院有什么难,就接过扫把开始扫地。过了一个钟头,好不容易从庭院一端扫到另一端,眼见总算扫完了,他拿起畚箕,转身回头准备畚起刚刚扫成一堆堆的落叶时,却看到刚扫过的地上又掉了满地的树叶。

懊恼的他只好加快扫地的速度,希望能赶上树叶掉落的速度。但经过一天的尝试,地上的落叶跟刚来的时候一样多。这位先生怒气冲冲地扔掉扫把,跑去找高僧,想问高僧为何这样开他的玩笑?

高僧指着地上的树叶说: “欲望就像这树叶,它才是我们烦恼的根源,如果永远有树叶落下来,你也就永远扫不尽地上的落叶。你现在应该知道,除了控制自己的贪欲,还有更好的方法剔除你的烦恼吗?

过去老百姓有句话说,越睡觉越懒,越烤火越寒,越吃肉越馋。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 一个人越贪求什么东西,你对那个东西的需要就越强烈。比如你贪求汽车,那么你就会依恋汽车;你贪求网络,网络对于你来说就越来越重要。但过去没有汽车和网络的年代,人们的身心依旧快乐,人们的生活依旧灿烂。所以我们要明白,不是我们真的需要,而是我们真的贪求。不放下心中的贪求,需要就永远存在。我们之所以有饥饿感,之所以有那么多的需要,都是因为贪求太多了的原因。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是指人心。为什么人心最难制服呢?就是因为人心有了太多的想法,今天想争取局长的宝座,明天又想得到宽敞的别墅。是这些想法带着我们的心在不停地狂奔,不停地躁动。

过去有学校的校长问我,教师的待遇不断改善,为什么教师的抱怨越来越多呢?我说,那是因为教师想法的增加比待遇增加的更快,更多。不控制贪念,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会让我们满意,我们依然会活在抱怨和痛苦之中。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人为什么会轻易地死去呢?我们吃上好的食物,住宽敞的房子,穿暖和漂亮的服饰,难道这不是在爱惜自己的身体吗?老子说,正因为如此,人才会容易死去的。这就是“求生之厚”。

求生越切,死期越近。一个人未饿想吃,未寒思衣,见色思淫,见财思富,安身思禄,禄到求爵,爵高思寿。此等求生,耗精费神,日复一日,看似爱己,殊不知反害其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只有放弃上述那些“求生之厚”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最好的养生。

人类历史上宗教繁多,但唯有中国的道家更加注重养生之道。道家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来自于老子的。这一章老子告诉我们,养生重在养心,中心的妄念少了,心中的贪求少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轻安,获得宁静。气不散,神不失,这才是养生的关键。

下页:强大处下 柔弱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