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道德经解 < 传统文化 :当前
善为士者 不武;善战者 不怒
来源: 作者: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本章继续阐明“不敢为天下先”的深意,告诫世人“谦让不争”是天地共有的品质,是不能不遵循的人间至道。

善为士者,不武;

士,是指有道之人;武,是指刚强。一个有道之人,是不会显示自己的刚强的。

为什么不能显示自己的刚强呢?老子在第30章就告诫过世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就是说,强壮其实就意味着衰败,强壮就接近了死亡。强壮不符合大道柔顺的本性,所以就会早完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强大的,即便是不够强大,也会不失时机地表现出强大的样子,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仅可笑,而且是危险的。

善战者,不怒;

战,是指应对;怒,是指情绪变化。我们生活在世间,总是要面对各种人和各种事,应对的好,就会舒心,应对不好,就会烦心。那么,最好的应对是: 情绪上不起变化,不因好而乐,不因恶而悲。

庄子也提出过“人故无情”的说法,他说: “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意思是说,我所说的“情”是指是非分别,是指后天染污后留下的习性。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是非分别的,在他们眼里,黄金和砖头是一样的,青菜萝卜也没有什么不同。我之所以提出“无情”,是要告诉世人不要再守候那些好坏、爱憎、贵贱等情感了,因为那些情感不利于得道,也会对身体有伤害。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去生活,而不是过分地保养自己的身体。

庄子所说的“无情”,不是世间所说的“无情”,而是指没有亲疏的爱,没有利己的爱,是阳光普照的大爱,是大地无所不载的真爱。

大家都知道“恨”会生“苦”,其实“爱”同样会生“苦”。我们丢失了一堆废纸不会觉得太苦,但如果丢失了一堆人民币就苦了,因为我们更爱人民币;我们丢失了一辆破自行车不会觉得很苦,但丢失了孩子就觉得很苦,因为我们更爱孩子。

所以这里老子说,你要想立于世间,从容、自在地应对一切人与事,情感上不起分别,没有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善胜敌者,不与;

敌,不是指敌人,而是指人和事;与,是指争夺。怎么才能在任何人和任何事中成为赢家呢?不争,是不败的法宝。

为什么不争呢?两个原因最突出,一是,争,必定耗气费神,英年早逝;二是,争来争去,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细细想来,人类的历史完全是一部争战史,只要有一个“争”字在,“争”的双方是没有胜利者的。只有不“争”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用人,不是指使唤人,领导人,而是指与人相处。得道的人与人相处,不是高高在上,而总是把自己放置最低处,越是这样,越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

以上所说的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都可以说是“不争”的德行,是做人可以拥有的神奇力量,因为这些做法与上天相合,古往今来都是最玄妙的极致。

不争,为什么如此厉害?用老子的原话就是,因为“唯不争,故无尤”;因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因为“少则得,多则惑”;因为“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因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因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因为“多藏必厚亡”;因为“知足之足,常足矣”;因为“财货有馀,是谓盗夸”。

关于“不争”的道理,老子在不同的章节中多次提起,足以说明“不争”的重要了吧。

下页:抗兵相若,哀者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