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老庄思想 < 传统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来源: 作者: ( 字号: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本章讲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这样才会避免遇到危险。一个人的贪求越多,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昂贵。得到的是名利钱财,失去的是身心性命。

名与身,孰亲?

名,是指名望;身,是指性命。名望不会从天而降,追逐名望一定要耗费性命。如此思量,我们应该是亲近名望呢?还是应该亲近性命呢?想必问一百个人,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 性命更重要。但反观世人,又能不能找到放弃对名望追逐的人呢?几乎没有。

如此看来,道理似乎好懂,但落实到行动上就难了。

身与货,孰多?

前面说,性命与名望哪个更重要呢?这里又问: 性命与钱财,哪个更贵重?

记得一个故事,一个老人在海边钓鱼。一个年轻人欲跳海自杀。老人上前问道: 年轻人,你是因为什么想不开要跳海呢?

年轻人说,我做生意赔了个精光,现在身无分文,不死还有什么意思呢?

老人说,我有的是钱。现在给你一百万如何?

年轻人说,这怎么可能呢?您为什么要给我钱呢?

老人说,我给钱是有条件的。

年轻人问是什么条件?

老人说,我给你一百万,但要用刀砍去你的一只手臂。

年轻人想了想说,那我不干。砍去手臂,我不是成了残疾人了吗?

老人说,要么,我给你一千万,但挖去你的双眼如何?

年轻人说,那也不行。没有了双眼,什么都看不见,我要钱还有什么用呢?

老人说,既然你浑身都是很值钱的东西,为什么做赔了生意就要结束自己的性命呢?

这时,年轻人幡然醒悟,取消了自杀的举动。

想想自己,似乎我们总是比那个年轻人要聪明一些,不会为了钱财而自杀。但我们整天追逐钱财,耗精费神,这种慢性自杀的举动又有什么高明之处吗?

现在的大多数人是不会缺吃少喝的,但为什么还要拼命地敛财呢?说到底就是一个“贪”字,其意义不过是银行数字的增加而已。

有人说,我是不用发愁了,但总该为孩子作一些储备吧。其实,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到做人和做事的本领。能把人做好,能把事做好,他们自己就会挣钱花。对于不会挣钱的人来说,父母给的钱越多,危害就越大。因为不会挣钱的人,也必定不会花钱。不会花钱又拥有钱,那么,钱很有可能使这个人走向邪恶。

“身与货,孰多”?老子说,性命与钱财,哪个更贵重?这是很值得深思的。钱财够生存之用即可,如果说用性命去换取多余的钱财,这是不是一种痴愚呢?

得与亡,孰病?

得,是指追求;亡,是指放弃;病,是指问题。

那么,追求前面说的名望、钱财与放弃那些东西相比,哪个更有问题呢?由于,名望、钱财的获得都需要耗费我们的性命,所以,放弃才是明智的选择。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烦恼, 所以有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曾经问了佛陀一样的问题: 我该怎么做,才能不再烦忧?

佛祖给的答案都相同: 只要放下,你就能不再烦恼。

有个自以为聪明的人很不服气,便专程去找佛陀,挑衅地问: “世上有千千万万个人,就有千千万万种烦恼。但是您给他们的解决方式都完全相同,那岂不是太可笑了?”

佛陀没有生气,只是反问男子: 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做梦吗?

当然会!男子回答。

那么,你每天晚上做的梦,都是一样的吗?佛陀又问。

当然是不一样的。那男子说。

你睡了千千万万次,就做了千千万万个梦。佛陀微笑地说: 但是要结束梦的方法,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 醒过来!

男子听到佛陀的回答,哑口无言。

佛陀和老子都是圣人,他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约而同地向世人宣称: 拥有是一种虚空,放弃是一种获得。只可惜无人真懂,更无人能行。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爱,是指追逐。你如果特别喜欢某个东西,就会引发你全力地去追逐,你追逐的越厉害,你性命的消耗就越多。

多藏,是世人普遍的习气,凡遇到自认为好的东西,总是不顾一切地要搞到手,而且多多益善。殊不知,你占有的东西越多,你丢掉的精、神就越多。有一些人到临死的时候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生苦苦贪爱和占有的东西,一样都带不走,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但为时已晚。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到死了都没有明白,这就更加可怜了。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好呢?老子明示了两点: 知足、知止。

知足,本质上讲是指接受。这种接受没有选择,是一个人对自己拥有的职业、家庭、单位、国家、环境等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接纳。你做到了,你就不会遭遇屈辱,你就没有了抱怨,你就没有了烦恼。

事实上,所有的人都没有做到知足。我们不是觉得收入太低了,就是觉得房子太小了,要么说周围的人不够好。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的出现,每一件事的出现,都是有一百万个理由在其中,你的拒绝、对抗只会为自己带来屈辱。

知足不是一种被动,更不是一种消极,知足是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知足是了悟万象的必然选择。

知止,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要知道停止。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要停止呢?勇往直前不好吗?

老子说“知止”,是在告诉我们,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是有极限的。在到达那个极限之前,知道停下来,就不会有危险。比如,一个运动员,绝不是只要刻苦就可以夺冠,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玩命地训练,结果大奖没拿到,小命却练没了。

卡车是个很结实的家伙,但它也有个极限,如果过度地给它施压,到了一定程度,它也会被压垮。

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有更多的人不懂得“知止”。本来孩子就是个普通孩子,智力一般,能力一般,却偏偏逼着孩子往不属于自己的高度进发,结果是逼死了孩子,逼疯了家长。

知足、知止,这是需要一生去品味和体认的大道,你做到了,你就可以得到久长的安乐。

下页: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