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 < 般若人生 < 般若人生网 :当前位置 
三、佛教道德的积极意义
来源:《法音》文库 作者:惟贤法师

1.以人天善淑世善民

五戒十善是得人天善果的基础,也是三乘之基础。六道众生,生死轮回。六道者,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后三为三恶道,有苦无乐,天道乐多苦少,修罗多嗔恚,人道苦多乐少,思求出离,故六道中适于修行的,唯有人道。佛经中常说:“人身难得”。即今生以过去的善根福德获得人身,但来生是否仍能获得人身,则以今生的善恶业力来决定。学佛修道的人,若能奉行五戒十善保持人身,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倘失人身,何时才能脱离恶道,就很难预料了。所以佛说守五戒十善确保人天善趣。何谓五戒?
一者杀生戒。佛教讲仁慈,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指人,胎、卵、湿、化四生之属都包括于内。对一切众生,要常起慈悲爱护之心,戒杀放生。

二者偷盗戒。对公私财物,不能不予而取。如社会上的抢劫、贪污、舞弊、偷税漏税、敲诈勒索、抵赖债务、假公济私等等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犯盗戒。佛弟子,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应当清心寡欲,对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应常守护,做到勤俭节约,廉洁自重。

三者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则戒邪淫。所谓邪淫,即合法婚姻之外的非法男女关系。不邪淫,即避绝犯缘,克制欲念,保持一夫一妻制。

四者妄语戒。妄语有四:1.妄言,口是心非,欺诳不实;2.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3.恶口,辱骂毁谤,恶语伤人;4.两舌,向此说彼,挑拨是非。还有一种大妄语,妄说证上乘法等,其罪极重。以上四种妄语,做到不犯,就能取信于人,彼此信任,利于团结。

五者饮酒戒。有人认为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往往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资、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学佛之人一切酒皆不可饮,除因重病可开,无病者一滴不沾。皈依三宝进入佛门,必须受持五戒,不失人身,免堕三途,同时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佛门五戒,充实了我国二千多年来的儒家五常内容。不杀则仁,不盗则义,不邪淫则礼,不妄语则信,不饮酒则智。故在家出家,信佛不信佛者均应守持此五戒,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六道众生中,人道虽然优于三恶道,但生在世间,免不了八苦交煎。天道乐多苦少,比较优胜,是一般宗教徒追求的境界,所以在守五戒的同时,还要积极奉行十善,以生天道。

天的梵名为提婆,含有光明、自然、清净、妙高之义。天界分为欲、色、无色三界,共二十八天。欲界诸天有男女饮食之欲,宫殿苑囿之好。色界诸天,为离男女饮食之欲的有情所居,尚有身相宫殿。无色界无色无物,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佛教认为生天界的条件是十善法,即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身”三“口”四前已略明,“意”三之贪嗔痴,佛法称为三毒,是一切恶业的根本,应积极断除。

奉持五戒十善,在世能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受用如意,众人爱敬,善名流布,身心安乐,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善良公民;去世后免堕三途,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乃至超凡入圣,完成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若人人能奉行五戒十善,人格高尚,定能使社会稳定,人类幸福,世界和平。

· 下页:2.以解脱善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