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 < 般若人生 < 般若人生网 :当前位置 
3.心为善恶之源
来源:《法音》文库 作者:惟贤法师

佛经上说:“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故佛陀示人修行,首先治心,这是正本清源的妙法。

佛教讲人的行为表现在身、口、意三业,业是造作义,身、口的动作是有形的,意识之动是无形的。然此无形的力量非常强大,身与口的作为都受其支配,唯识法相宗讲阿赖耶识业种子的熏成在于第六意识的思心所,受戒时戒体的成就也在于思心所。

道德与罪恶表现于外,会影响社会的安宁或动乱,而其根源则在内心,它是心理现象善与恶、邪与正的两大类。《百法明门论》列十一善心所,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十一种显示道德内在的成因及其具体内容。又列二十六种烦恼,即根本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小随烦恼十: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不信、掉举、散乱、昏沉、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此二十种烦恼,显示罪恶的成因及其具体内容。

佛教净化人生和社会,其正本消源,远离罪恶,完成德业之妙道,即在断恶修善、转染成净的修行法门。各宗行持不同,而其归趣则一。

· 下页:4.因果与道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