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奇妙数学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算筹的故事
类别:数学天地 作者:

如果历史能够像电影胶卷那样可以倒转,我们将会看到——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席地而坐,他正在全神贯注地计算着圆周率.从圆内接正六边形,日复一日,直算到圆内接正192 边形.他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0.帮他完成这些计算的,是手中那一把小棒棒。

南北朝时期,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也在埋头计算.他把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面第七位,并断定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么精密的计算,也是靠着手里那一把小棒棒!

你也许要问: 这神奇的小棒是什么?

说起这种小棒,人们还记得一次考古发现。

一九七八年八月,陕西省千阳县城东北的一个建筑工地,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考古学家认定是西汉时期的墓葬,从那里挖出了陶罐、古钱、铜镜、铜铃等等生活用品.令人奇怪的是,在墓主人的腰部还发现一个丝绢囊,里面装着一把像筷子样的小棒棒.但是,若真是筷子,为什么却又不和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墓主人把它系在腰间,可见是珍贵的.然而它既不是金银,也不是珍宝,仅仅是用一些兽骨精磨而成的。

后来经过考古学家认真研究,终于弄明了真相,并且发现它与算盘的发明有一定的关系。

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解: 原来这是古代的一种叫做“算筹”的计算工具.它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还能够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复杂的计算问题.刘徽和祖冲之用的正是这种称为“算筹”的小棒。

当时,人们对“算筹”是非常珍视的.木、竹、骨都可以制.为了减少反复制作的麻烦,方便携带,还专门做了算袋或算子筒.那位墓主人腰间的丝绢囊,正是装“算筹”的算袋。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需要计算的数字越来越大.“算筹”用起来就显得很不方便了.为了避免算筹的丢失,减少在地上摆放搬移筹棒的麻烦,人们便设法使“算筹”连结到一起,固定在一定的物体上.于是,便想出了用一粒粒算珠代替筹棒,用细棒把算珠穿起来,固定在木框上,用手指拨动算珠代替移动筹棒.这样“算盘”就发明了!

如果把“算筹”和算珠表示数的方法,作一比较,将会发现: 它们是多么相似啊!

最初的算盘是什么样子,也无法知晓.明代初年的算盘,中间是一根细木片将上下珠隔开.明代中叶,横梁(隔片)才加固渐宽.明朝末年的算盘,已和近代相同了。

到了现代,人们为了减少拨珠清盘的麻烦,对算盘又作了一些改进.由原来上档两株变为一珠,并加上了清盘装置.算珠的形状、大小更适于操作.于是,古老算盘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仍以它特有的功能,与现代计算器并肩携手摆放在财会人员的办公桌上。

下页:计算工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