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读书百法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类别:学习方法 作者: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 元朝人李治就说过: “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 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

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 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由此看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 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下页:王大珩:实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