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亦称“野猪粪”.属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目,多孔菌科。
子实体又名“猪苓花”.生长于菌核之上,伞状,子实体主柄短,常有大量分枝,分枝上又生长出10-100 余个扁圆形的小子实体.菌盖菌肉柔软,直径约1-4 厘米,中央凹下呈脐状,长有淡黄或褐色的纤维状鳞片,菌盖表面呈茶褐色,内侧为白色.孢子呈卵圆形,无色,直径1-2 微米.子实体成熟后可产生担孢子,用作有性繁殖的材料。
猪苓的菌核是由大量的菌丝体组成,即是菌丝体的特化组织——休眠体.菌核是药用部分和进行无性繁殖的材料,其形状和大小都与生姜的根茎相似,呈长形块状或球形,稍扁,有的长出姜状分枝,表面呈棕黑色至灰黑色,并长有许多凹凸不平的瘤状突起或皱纹.苓肉呈白色,菌核上有“芽眼”,呈白色或绿色.干燥后的菌核坚硬而略有弹性。
野生猪苓多分布于海拔1200-3000 米的次生林中,其中以桦木、枫树、柞木、柳木、山毛榉等衰弱的老树或半腐朽的根株周围为多.猪苓生长多的地带,通常在坡度35-60 度之间,气候凉爽、土壤较干燥、排水良好、早晚都能照射阳光的地方.在生长猪苓的地表和腐殖质层中,很容易发现蜜环菌和蜜环菌侵染过的树桩或腐木,晚上剖开可以看见蓝色的萤光.同时,在猪苓窝和猪苓菌核块上,也常看到缠绕的密环菌菌素。
猪苓的菌核有连年生长或隔年生长的特性,采挖野生猪苓,必须了解和掌握猪苓生长的生态环境,具体说来具有以下特点:
夏秋季雨后进山,发现树林地面上长有猪苓花(子实体),由此向地下挖去,一定能挖出猪苓;在桦、枫、柞树的根际地面鼓起,踩感松软,鼓起地面上的小草发黄或干枯,而周围小草却茂盛,向干枯小草的地下挖去可以挖出猪苓;在杂木树林中,有树木生长不良,叶变黄,枝干焦,这种现象表明树附近可能有猪苓;早晨露水未干或雨后寻找树林中地面比较干的地方,从干处向地下挖去可能有猪苓;有时地面龟裂常露出猪苓。
挖苓方法可采用“苓找苓”法,在挖到第一窝猪苓后,注意其主根所走的方向,再挖主根的附近就会找到新的猪苓窝,这些苓窝的分布一般呈三角形、直线形或梯形.山林中土壤是上肥下瘦,上部多是黑色腐殖土,下部多是黄砂土,因此,上部土壤中生长的菌核数量多于下部,再则,猪苓窝有鸡窝苓和母猪窝苓之分.鸡窝苓产量少,每窝能挖猪苓2-3 千克.母猪窝苓的生长规律为3 窝、5 窝、9 窝三种,产量较高,每窝能挖猪苓30-40 千克。
猪苓既是食用菌也是药用菌.子实体可食,菌核即中药猪苓,是一种名贵的药材,猪苓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渗湿、解热之效,可用以治疗小更不利、水肿脚气、肝硬化腹水、中暑水泻及糖尿病等疾病.近年来,经药理药化和临床试验,证实猪苓多糖是一种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刺激剂,能显著地加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医学专家对猪苓研究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