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国美术史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二、莫高窟的北魏洞窟壁画
来源:文艺百科 专题:美术世界 ( 字号:   )

莫高窟的早期洞窟和洞窟中的壁画,可以说明外来的宗教艺术对于直接描写生活的传统绘画的影响。

莫高窟现存洞窟中时代最早的是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的二六七——二七一、二七二、二七五、二五一、二五四、二五七、二五九等窟。

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六七——二七一窟特别值得注意.二六七——二七一窟以二六八窟为主室,其他各窟为附室的毗诃罗式(或称僧房式,僧徒修养用功之处)的洞窟.其中十六国壁画已被隋代壁画覆盖.这一组洞的建筑形制和二七二、二七五两窟的窟形与壁画,以及三者的关系都是独具特色的,而被认为有可能是已知最早的洞窟之一。

二七二窟、二七五窟的十六国时期的壁画有特殊风格: 土红色的背景上布满散花,人物半倮体,有极其夸张的动作,人体用晕染法表现体积感及肌肤的色调(但因年代久,颜料变色,我们只看见一些粗黑线条,而根据某些保存了原来面貌的壁画片段,可知那黑色原来都是鲜丽的肉红色).具有这样风格的二七二窟菩萨像,和二七五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都是有代表性的作品。

菩萨像,身体重量放在右脚上,姿态从容妩媚,说明此一时期处理佛像形象的新的方式,是根据现实生活选择了被认为美丽的姿势来加以表现的.这一菩萨像和其他菩萨一样,都是从生活中进行摄取并进而加以提炼的美的形象。

《尸毗王本生故事图》画面上尸毗王垂了一条腿坐着,有人用刀在他腿上割肉.另有人手持天平,在天平的一端伏了安静的鸽子.这样虽也说明了故事内容的一部分,然而还不能比较概括地说明下述全部情节.如: 佛的前身的尸毗王为了从鹰的口中救出鸽子的性命,愿意以和鸽子同重量的一块自己的肉为赎.但割尽两股、两臂、两胁、全身的肉,都仍然轻于鸽子,最后决心自己站在秤盘上去.结果天地震动,尸毗王得到完全平复,且超过以往.尸毗王本生是北魏佛教壁画和一部分浮雕中流行的许多本生故事之一.这些本生故事都是说佛的前生如何为救助旁人而牺牲自己的故事,借以宣传佛教教义。

北魏洞窟一般形式是有前室及正室两部分.前室作横长方形,具向前向后两面坡的屋顶,椽与椽之间有成排的忍冬花纹装饰(称为“人字坡图案”).正室方形,中央有一中心方柱.中心柱上有佛龛及塑像.四壁都有壁画.窟顶装绘着划分为方格的平基图案.如二五四、二五七两窟就都是这种形式的.这种形式是北朝后期最流行的一种“制底窟”的形式(“制底窟”是印度名称,即礼拜殿,是毗诃罗式以外的另一种重要的石窟形式).也有的洞窟没有中心柱,则后壁有龛及塑像,窟顶作“斗四藻井”(正方形中按照对角线方向层层嵌入逐渐缩小的正方形)。

二五四窟和二五七窟的壁画比较丰富.其中二五四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图100)、《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图》和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是有名的北魏代表作。

萨埵那太子本生是另一劝人舍己救人的故事.古代一个国王的三个太子到山林中游猎,看见母虎生了七只小虎,方才七天,饥饿不堪.最小的太子萨埵那是佛的前身,大发慈悲的心肠,劝走了他的两个哥哥,就脱了衣服跳下山去,打算牺牲自己的身体救助饿虎.但饿虎已没有力气接近他.他又攀上山头,用干竹刺颈出血,再跳下去,饿虎舐了血,然后啖其肉.他的两个哥哥回来见了,悲痛地收拾了他的骸骨,告诉了他们的父母,为他修了一座塔.此一题材在莫高窟、库车附近的洞窟壁画和洛阳龙门宾阳洞以及造像碑上的浮雕,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二五四窟的《萨埵那太子本生图》是把主要情节连续地布置在一幅构图之中.因年久色调变为暗褐间以未变的青绿,倒表现出一种阴暗凄厉的气氛(图101)。

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是用一长条横幅展开了连续的情节: 古代有一美丽的九色鹿王(也说是佛的前身)在江边游戏时救起一个将要溺死的人.被救的溺人叩头拜谢,要给鹿王作奴.鹿王拒绝了,告诉他说: “将来有人要捕我时,不要说见到过我.”这时正好有一国王,他是善良正直的,但他的王后很贪心.王后梦见了鹿王,毛有九色,角胜似犀角.她醒后就向国王要求这个鹿的皮为衣,角作耳环,并说: 如果得不到,她就因之而死.于是国王悬赏求鹿.那一个被救的溺人,贪图赏格的金银和土地,前去告密.但他的忘恩负义的行为立刻得了报应: 身上生癞,口中恶臭.国王带人来捉鹿时,鹿王正在睡着,为它的好友乌鸦所惊醒.鹿王就在国王前诉说了拯救溺人的经过,深深感动了他.国王放弃了捕捉他的计划,更下令全国,可以允许鹿王任意行走,不得捕捉.王后听说放了鹿王,果然心碎而死.这个故事虽然把公平归功于国王的正直,但故事内容体现了对于负义与贪心的谴责(图102)。

这两幅本生图在风格上,特别是人物形象,具有和二七二窟和二七五窟壁画同样的强烈的独特风格.但也明显地承袭了汉代绘画的传统.如树木、动物(老虎、鹿)、山林、建筑物(塔、阙、楼阁),及《鹿王本生图》的横卷式构图,以及每一段落的附有文字榜题(今已漫漶不清),都说明传统绘画在新形成的佛教美术中的重要作用。

佛教的本生故事都是以无止境地、不择对象地舍己救人,绝对地慷慨牺牲自己为主题.这些故事都是利用了人民的口头传说加以渲染而成.所以,不仅在文学的描写上有充满真实的情感和片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善恶判断和在痛苦的生活中产生的幻想和要求.因而人民群众也有可能对之进行自己的解释,以至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动员起义的口号.北魏时代多起农民暴动,都是在“弥勒下降”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下发动起来的.所以,对于萨埵那太子等人的强烈的同情心的想象,宣传舍己救人的美德,在一方面就是反对着任何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自私自利,损人肥己的行为;但既然夸张到了不合情理的地步,敌我不分的地步,其主要的方面仍是利用劳动人民的善良心理,发挥麻醉、欺骗作用,忍受剥削和痛苦的作用.本生故事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不同的场合能起不同的作用。

北魏时代洞窟中表现这些本生故事的壁画,一般是比较简单的.除了在内容上曲折地反映了深受痛苦的人民生活以外,便是一些传统绘画的形象(特别是动物、人马等),一些新创造的人物在动作体态上具有生活的真实感.而在构图上,充分展开情节的能力不高,但形象之间已具有了一定的内容上的联系.而不是单纯的排列。

下页:三、莫高窟的西魏二八五窟及隋代各窟壁画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