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国美术史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一、敦煌莫高窟简介
来源: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北朝佛教美术 专题:美术世界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美术的重要宝藏之一。

敦煌县在今甘肃省西北角,在汉、唐时代是一繁盛的城市.其繁盛起来的原因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从兰州经过武威、张掖、酒泉、安西到敦煌,称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由中原地区去天山南北各地所必经的大道.在古代,这条大道通过敦煌(现在不走敦煌,而走其东北方的安西),就开始进入沙漠.敦煌以西的沙漠是旅行者的严重障碍.东晋时代僧人法显在公元四○○年记载道: “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法显说: “行十七日,计为千百里.”(约合六百公里)才抵达罗布泊附近(罗布泊附近汉代称为“楼兰”,后又称为“鄯善”,古代是一个国家).但是敦煌地方,与其以西的沙漠相比,则经过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长期开发经营,唐朝的地理书《沙州图经》上谈到百姓们造了敦煌附近党河的大堰,用了五个水门,分水灌田,于是“州城地面,水渠侧流觞曲水,花草果园……”,“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所以敦煌是这一沙漠边缘上的绿洲,是长途旅行中的供应站和休息站。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二世纪末,在甘肃西北部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设四郡和两关: 阳关、玉门关.这一措施起了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为现代多民族的中国的规模奠立了基础;保卫了边境的和平;使边远地方的人民在较安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因而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并且使中国与西方的陆上交通保持正常而日趋频繁顺利,不仅使天山南北地区的发展和中原地区(文化程度较高较进步的地区)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而且使中国和中亚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通过商业来往与文化交流而丰富起来。

天山南北各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别是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四周,和中亚各地(今苏联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各共和国境内),古代称为“西域”,意为玉门关以西的地方.西域也可以包括印度、波斯以及罗马,甚至整个欧洲.但是主要的是中亚和天山以南各地的许多国家和部落,例如中亚地方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一些粟特人国家: 康、安、石、米、史、何、曹等古代所谓的“昭武诸国”,大宛(今费尔干那盆地浩罕城一带)、迦湿弥罗(今印度、巴基斯坦之间的克什米尔地区)、大月氏(阿姆河南地区)等.天山南路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各国和各部落,在历史上比较重要,其中和敦煌关系比较密切的有高昌(今吐鲁番)、龟兹(今库车、拜城)和于阗(今和阗).西域的这些国家和部落,在古代的中西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上都起过很大的作用.中国的先进的汉族文化、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如丝织、铁器、造纸、火药、医药等技术知识,促进了西方各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外国的物产(如葡萄、胡瓜、胡桃、胡椒、石榴、骆驼、汗血马等)和文化(佛教与其他宗教文化,以及天山南北、中亚的音乐、舞蹈、美术等)也丰富了中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发展.这一些活动,在汉唐两代主要地是经由通过敦煌的东西大道进行的.这就造成了敦煌成为繁荣城市的历史条件.在十世纪以后,因中国的军事力量衰弱,已不能维持畅通,另外也另开辟了海上的中西交通线,敦煌逐渐失去了它的历史地位。

敦煌及其附近地区,自汉朝以来也是一个文化中心.南北朝初期曾聚集过一些佛教徒,他们从各种西域文字翻译了佛教经典.大月氏来的竺法护,龟兹来的鸠摩罗什和迦湿弥逻来的昙无谶都在河西长期停留,对于促进文化交流立下一定的功绩.敦煌附近,传统文化原来也有深厚的基础.特别自汉末以来,中原一带袁绍、曹操等军阀混战,很多读书人避乱到敦煌.南北朝初期不断出现了一些研究传统文化而有著述的学者.从美术史的发展上看,也应该注意到佛教美术初传入中国时,汉代绘画风气在敦煌地区存在的事实.李暠据敦煌自立的时期(公元四○○—四一七年)曾建立一所议朝政、阅武事的殿堂,其中的壁画以古代“圣帝、明王、忠臣、孝子、列士、贞女”为题材.沮渠蒙逊占据甘肃西北部的时期,曾于公元四二六年在内苑修筑厅堂,“图列古圣贤之像”,堂修成之后,在这里宴会群臣并谈论儒家经传.在文化上和军事上成为敦煌的前卫的高昌(今吐鲁番)的国王,也曾在内室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这些记载,都说明敦煌及其附近地区,完全按照汉代流行的方式进行壁画.一九四五年敦煌城郊发掘出来的魏晋之际的古墓中,有完全汉代式样(内容和风格)的狩猎、奏乐、青龙、白虎等壁画,更证实了文字的记载。

汉唐时代中西交通大道上的敦煌,就保留下来称为“莫高窟”(或称“千佛洞”)的艺术宝藏。

莫高窟是敦煌城东南约二十公里地方的鸣沙山岩壁上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的总称.敦煌西南西千佛洞的十九个洞窟和安西万佛峡的二十九个洞窟,都是莫高窟艺术的分支.莫高窟的众多洞窟,南北蔓延约二公里,都是古代敬佛的庙堂(其中也有僧徒讲习诵经的道场).有的洞窟在岩壁上位置较高,有的位置较低,高低上下可达四层.而以第二层最为密集.其间也有因山岩崩塌而无存.保存的从公元五世纪的北魏时代一直到十四世纪的元代,前后约一千年间的壁画、雕塑和建筑艺术的遗迹.窟中壁画,如果连接起来,据估计可达二十五公里长,塑像约一千七百余躯.五代、宋初(公元十世纪)的木构窟檐尚保存了六座.洞窟的建筑装饰和壁画中的装饰以及丝织、用具等工艺美术史的材料也无比的丰富.这一些都是非常稀罕而珍贵的.此外,一九○○年左右又曾在十七号窟内发现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藏经洞,其中堆积着数以万计的从公元五世纪到十一世纪的文献、书籍、画卷、丝制品等.文献书籍中包括佛经、道经、儒书、字书、地志、小说、诗词、通俗词曲、俗讲、信札、帐簿、医卜、户籍、契据、状牒等.使用的文字种类也很复杂,除绝大部分是汉文外,还有藏文、印度文、怯卢文(一种古代印度地方的文字)、康居文(一种中亚文字)、古和阗文、回纥文(古维吾尔文)、龟兹文,其中很多是今天已经无法辨认的文字.这些典籍对于了解西北及中亚各民族的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画卷多是佛教画.其中有最早的版画史资料.敦煌发现这些材料是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美术的重要依据。

敦煌莫高窟在经过千余年的废弃与二十余年的劫夺之后,在解放以后得到真正的重视与应有的保护.系统的研究工作也正在逐步开始。

敦煌莫高窟的修建,据唐代的文字记载(莫高窟三三二窟的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及一五六窟前壁上墨书《莫高窟记》),是在符秦建元二年(公元三六六年,东晋名画家顾恺之活跃的时期),有沙门乐僔西游到了敦煌,其后又有来自东方的法良禅师,先后各造了相邻近的佛龛.这是莫高窟的开始,但现在都已不存在了.现存四百九十余个洞窟.以壁画为代表,一九五一年统计的结果是: 魏代二十二,隋代九十六,唐代二○二,五代三十一,宋代一○○,元代八,清代四.魏代洞窟多集中在第二层的中央部分约二百米长的崖壁上,隋代的修建是从两端分别向南北延长.唐代的洞窟继续向南北两端发展.宋代以后各窟,多是用旧窟重修改建的.这些洞窟中的魏代到宋代的一部分比较重要,因为这一时期现存的美术实例非常稀少,而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实例,但莫高窟的遗存是异常丰富的.莫高窟的壁画、雕塑和装饰美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宗教美术的发展的脉络。

下页:二、莫高窟的北魏洞窟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