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 Francois Millet,1814—1875)在巴比松画家中米莱也许是最有名的.他是诺曼第海岸附近一个偏僻村子里农夫的儿子,从小就帮助父亲在田里劳动.父亲看到米莱似乎有绘画才能,就把他送到瑟堡市美术学校,在那里他的才赋被发现,得到市里的年金去巴黎。
在巴黎,进入德拉罗虚(Delaroche,1797—1856)的画室.他生来就是贫民,沉默寡言,不机灵,经常受到学生们愚弄.然而一画起画来却非常灵巧.米莱不久和诺曼第的一个农村姑娘结婚;妻早死,在娶第二个妻子前后,米莱不得不靠卖画来维持生活,例如画小幅的神话画,倮体女人等等。
但是,有一天,当听到“米莱那小子是个除了倮体女人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人”这样的议论时,米莱就说“再也不干那种事了! ”随后就离开物价昂贵的巴黎,迁居巴比松村.他心想农民要象个农民,住在乡间画适合自己本性的画吧。
那是1849年,米莱三十五岁的时候,他情愿过贫苦的生活,开始画巴比松的大自然和农民的生活.果然,在第二年,在沙龙展出的《播种者》,从好的意义,还是从坏的意义都使他出了名.画劳动的农民,表现农民的生活,决不是愉快的;农村不是乐园。
当然,在那以前,也有画农民生活的画家.例如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奥斯塔德等都画过.但是他们所画的农民,都是大吃大喝的,无聊闲扯的,打架斗殴的等等,都不是在劳动的农民.而米莱画的却是额上流汗劳动着的农民.《播种者》穿着大木靴,腰挂种子袋,一面右手撒种子,一面重复地一步步向前走.用欧洲的耕种方法,这样撒种子以后,就要让马曳犁把土埋上.然而我们看画面,在撒种子的农民后面,飞来几十只鸟儿,想吃净他撒的种子。
画完《播种者》以后,米莱继续不断地画劳动的农民,例如身体好象弯成两节,真是难受万分的《背柴农妇》以及《赶羊归来的人》、《拾穗》等.但是,就因为这些作品,米莱被认为是具有煽动性的社会主义者,受到严厉的攻击;特别是《拾穗》,据说是想要暴露这些穷人若不拾落穗就无法活下去.所以米莱的画一向是卖不出去的.于是,由于贫困,他常常不得不过着缺穿没吃的生活。
确实,在米莱的艺术里,可以使人感到亲切难忘的感情.例如《第一步》是描绘年轻父亲的爱.《汲水的女人》也不仅是漫不经心地汲水,而是汲水作汤给孩子喝.那幅闻名世界的《晚钟》,难道不是充分表达出满足于贫苦生活的年轻夫妇的心情,仿佛听得见从远处教堂传来的晚祷的钟声吗?
米莱第一次为社会所承认是1867年巴黎博览会时.这时,一个巴比松画家罗梭任评判委员会主席,优待米莱的作品,社会上的人们才逐渐认识米莱作品的真正价值,米莱获得荣誉军团勋章和一等奖金,但是这时他已经五十三岁.因为健康情况开始变坏,普法战争又爆发,巴黎和巴比松也混乱不堪,他不得不去瑟堡避难,几乎没有能够享受到物质方面的幸福.值得提出的是,米莱晚年的杰作有题为《春》或《虹》的宏伟壮丽的风景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