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漫谈中国画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二)“不求形似”到“不似之似”
来源:文艺百科 专题:美术世界 ( 字号:   )

中国画和其他任何民族的绘画一样,在它产生和发展的早期,曾经以追求画得像为目的.古人叫做“形似”.到了东晋时代,大画家顾恺之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出了“传神”的观点。

无论人物、山水、花鸟,以至世界上一切事物和景象,都有形象和形状,都有精神和感情.人与鸟兽有情,众所皆知.山水花木也有情吗? 的确,山水没有生命,花木没有五官.但大自然的晴晦雨雪、沧海桑田、兴衰盛亡的万千变化,与人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是多么相似啊! 所以,在诗人和画家的心目中,山水有神,树木有情.正如古人所说,是“情景交融”.古代画家爱画山水花木,正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借景抒情,寄画遣兴。

这种思想观念经过一代一代文人们的思考、发展和升华,终于产生了更为极端的观点: 既然画家追求的是和自然景物发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把景物的外貌画得像呢? 因为,如果画家们把画画的注意力集中在画得像之上,那就有可能影响画家内心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这正是元代画家倪云林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抒胸中逸气”的理由。

“逸气”是指飘逸尘世之外,超凡脱俗的心胸,也就是写意画的“意”气.这种逸气或“意”气和文人的诗歌不相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面是在写景,其实是写文人处变不惊、自得其乐的超脱心胸。

诗歌只用简短精炼的文字,就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显得无比自由.绘画如果不受描绘形象的羁绊,而只把形象作为一种随心所欲的媒介,就能获得同样的自由.所以,倪云林画竹,不在乎别人看成是麻或者芦苇.因为他只是借画竹抒发一个有骨气的文人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气.以清瘦的竹表达清高孤傲的人品,借着笔走龙蛇般的畅快,让自己灵魂在精神王国中自由翱翔!

然而,中国画毕竟是情景交融的意象(主观情感和客观景象合成为意象)绘画,而不是取消具体形象的抽象画.完全不讲形似,就为那些技法拙劣的画家随便乱涂几笔提供了借口.所以,清代的石涛别具慧眼地提出“不似之似”.不似,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心中豪情,胸中诗意.似,可以让山川、草木、人物鸟兽万般形态尽收笔底.而“不似之似”正是“心源”与“造化”,胸中诗情与眼中景色的完美结合。

近代齐白石对此做了更进一步的阐发: “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意思是说,画画与客观对象不像是欺骗世人的行为,画得太像是为了讨好世人,又显得媚俗.而真正美妙的绘画应当在像与不像之间.比如齐白石画虾,虽然画的是水虾,但虾的型体、威武的气概又好像龙虾,这种“不似”的因素正是画家根据表现自我情感的需要而作出的夸张、变形,从而使画中的形象成为既不失生活原型特点,而又体现出画家胸中诗情的意象.齐白石的这段名言是对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型特色的高度概括。

下页:六、中国画的前程——继往开来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