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漫谈中国画 < 百科全书 < 首页 :当前 
支点结构——八大山人“化险为夷”
来源:文艺百科 专题:美术世界

八大山人名叫朱耷,江西南昌人,他和石涛的身世相似,也是明朝皇室的后裔.明亡后,他先是削发为僧,后来又当道士,而书画是他一生中发泄亡国之恨的一种手段.他在书画上的落款是把“八大”二字和“山人”二字分别联写,看上去既像“哭之”,又像“笑之”.表示“哭笑不得”的意思.他的花鸟画风格冷傲奇峭,使人见了不会产生怜香惜玉的感觉.无论画鱼画鸟,大多画成“白眼向人”,显得非常倔强.八大山人构图是传统中国画中最为奇特的一种.首先,他别具匠心地在画面上大片留白,有时空白竟占了画面的十分之九! 其次,他特别喜欢制造“惊险画面”.例如,他常在画幅的半边、一角上画一块巨石,从画面边缘斜向画内,巨石之上,说不定再画上猫和鸟,颇有累卵之危,朝不保夕的感觉.就在千钧一发的关头,八大山人却能巧妙安排,化险为夷.他或者在巨石的左边画出粗壮的斜枝,伸向巨石,造成实在的支点结构;或者在巨石的对下角,再画一块根基稳固的石头,形成虚拟的支点结构,如同在跳楼的人下面拉上了安全网,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这里以他的名作《孔雀名花图》为例,介绍八大山人独特的构图方法.画中主体是两只秃头斜眼的丑孔雀,双双栖落在一块朝一边倒的尖底石头上,其中一只伸出三根癞尾巴.如果这是块真石头,则非倒下来不可.但画中巧妙的构图方式,却使它妙在似倒非倒之间.因为画家故意把石头画在靠近画边的位置上,垂直的画边在人眼中就像一面墙角,有力地支撑起画面.这就是对支点结构的妙用。

从画面顶部的题诗来看,这张画是用孔雀讽刺顶戴花翎的清朝官员二更天就坐等上朝的奴才像,并用似倒非倒的尖脚石头暗示清朝江山不稳.真是绝妙透顶! 而这幅画能够画得如此生动传神,全在于八大山人敢于画出这种令人悬心吊胆的构图.八大山人的奇特的构图方式,已经超越了传统中国画,而具有现代绘画的构图特点。

下页:方形结构——潘天寿“绝路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