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唐代盛行工笔重彩画,“丹青”辉映,五彩缤纷的同时,一些勇于推陈出新的画家已经不再留恋“一枝独秀”的“丹青”,他们毅然摆脱传统画法的束缚,向着天际的晨曦,扬起瀚墨大海的征帆!
吴道子就是这些开拓型画家中的佼佼者.他是河南禹县人,从小沦为孤儿.他人穷志气高,少年时代已经崭露头角,“穷丹青之妙”而成为出色的画工.这为他后来开创新画风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他在人物画中创造了“吴装”、“白画”的“疏体”,成为后来白描人物画的先声;他在山水画中,“始创山水之体”.只不过他的人物画成就太高,反而淹没了他在山水画坛的名声。
吴道子画艺高超,成为画坛上千古流传的趣谈.有一次,他在兴善寺画佛像圆光时,不借助圆规,“立笔挥扫,势若风旋”.观众欢声雷动,惊动了左邻右舍.吴道子画画风格豪迈,为人也特别豪爽.舞剑名家裴将军请吴道子为他已故的双亲画壁画留念.吴道子坚决不肯收下报酬,却对斐将军说: “我闻斐将军之名久矣,如能为我舞剑一曲,足能抵当所赠.观其壮气,可以助我挥毫.”果然,在观赏舞剑之后,吴道子奋笔作画,一挥而就,有如神灵相助一样。
吴道子画人物驾轻就熟,无论从头从脚画起,只需寥寥数笔,人物形象就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觉.而他用笔挥洒有力,气势大,速度快.因此人物衣纹都随着他的手臂的挥动而成了一根根的大弧线,如迎风招展.所以古人评价他的画是“吴带当风”。
吴道子的用笔如此生动,他的画单是线条,已是精彩绝伦.所以吴道子常常只在画上“轻拂丹青”,保持线条的鲜明和生动.这种画法被称为“吴装”.后来的画家在水墨画中淡淡地敷色,就是受到了吴道子的启发.有时,吴道子干脆只画线条,留给徒弟去上色.而徒弟们不忍心在一些画得特别精彩的线条中涂色,于是,“白画”诞生了。
吴道子的壁画连同寺庙早已灰飞烟灭.但他留下了一幅被后人评为“天下名画第一”的长卷画《送子天王图卷》.(又叫做《释迦降生图卷》)这是一幅作为壁画画稿的“白画”.画的是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也就是后来成为佛祖的释迦牟尼出身的故事.画中分为九组人物,第三组人物最多.只见净饭王端坐在銮座上,眉头微皱,双目凝视,双手紧张地压在膝盖上.而身旁手持笏板的侍卫官表情平淡,身后的侍女搔首弄姿,十分幽闲.对比之下,净饭王等待释迦出世的焦急心情显得更加生动逼真.第六组画四臂四腿的金刚怒目圆睁,须发飞扬;双手拢口,象在大声疾呼! 金刚身后,狮头,象头,龙头,个个口吐烈焰.只见释迦牟尼胸像从滚滚烈焰中升起,稳如泰山.第八组画慈眉善目的净饭王,怀抱刚出世的小释迦,走在拜见天神的途中.紧接着是第九组,画表情惶恐的金刚,朝净饭王一行人慌忙拜倒在地.动和静,紧张与从容,产生鲜明的对比。
《送子天王图卷》在构图安排、人物动态的设计方面极为成功,加上他那“吴带当风”的线条,更加突出了情节的戏剧性效果.而人物形象、性格和表情的刻画,生动自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绝唱.宋代李公麟虽然在吴道子“白画”的启发下,开创白描人物画法,但他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比吴道子远逊一筹.宋代以后,文人画兴起并逐渐成为画坛上的主流画派,文人画家钟情于山水、花鸟画以遣兴,人物画被抛在主流画派的脑后,成强弩之末,一蹶不振.一直到本世纪,东西方美术相撞后,一批不甘落后的中国画家奋起急追,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人物画终于从死灰中复燃,重新振翅飞翔。
如果说豪放不拘的吴道子,漫不经意中留下的“白画”是“无意插柳”的话,那么,经过宋代人物画家李公麟的辛勤浇灌,就成长为“柳成行”的白描了.白描,现代美术术语又叫做线描.就是单纯用墨线勾画形象,不着颜色的画法.有时用少许淡墨渲染深暗处.正如古人所说,是一种“淡毫轻墨”。
李公麟是安微舒城人,做过大官,晚年隐居龙眠山.画画虽然学吴道子,但他的画风和吴道子有明显的区别.这和他们出身不同关系很大.吴道子出身画工,毕生以壁画创作为主.画面大,画风豪放.而李公麟身为士人,生怕自己沦为画工之流,所以从不情愿尝试壁画.他在小幅宣纸上画白描人物,讲究精到和一种心平气和的“士气”,而牺牲了大气。
《五马图》是李公麟晚年的白描杰作.画中五匹名马由五位马夫牵着疆绳.马夫中的胡人和汉人各有不同形象特征,一眼就能辨别.人物的长衫用头粗尾细的钉头鼠尾描;人脸和马的形体都用两头细的柳叶描.除了马夫的鞋帽、腰带和胡须以及马的鬃毛和花斑用淡墨染出之外,其余全靠坚挺细秀的线条表现出来.正是一种“淡毫轻墨”的风格.大片的白描和少量的墨色相互映发,别具一种清隽文雅的韵味。
在唐代白画到宋代白描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位画家的作品特别令人瞩目.它就是北宋画家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又叫《朝元仙仗图卷》)
武宗元是河南孟津人,画画学吴道子.他虽然身为士大夫,但不计个人得失,身先士卒,长年领导画工们创作壁画.这幅唯一传世的长卷画,正是为壁画起的画稿.展开画卷,只见画中道教神话中的五方帝君带领仙官、侍从和仪仗队,组成一支长龙般的队伍,浩浩荡荡,走在朝拜玄元皇帝的路上.人物身着宽袍大袖,“吴带当风”般的衣纹汇成无数密集的斜向线条,衬托着神仙们冰肌玉肤的面孔.神仙脚下,曲栏长桥的横向线又与衣纹的纵向线形成对比.各位神仙,高举旌旗团扇,手捧供花宝盒,吹拉弹唱,鼓乐齐鸣.仙风道骨而不失顾盼有情.桥畔宝莲怒放,天上祥云缭绕.一派歌舞升平的神仙世界,好不风光!
这幅画除人物发髻和衣领袖口用淡墨染过一遍外,全靠一根根雄健有力的线条组成画中的一切形象.武宗元精湛的线描功力,胜过李公麟,足以和吴道子相匹敌。
这幅千古流传的不朽之作,在本世纪上半叶写下了传奇般的历险记.解放前,著名画家徐悲鸿意外地在一个外国人手中买回了这件稀世珍品.徐悲鸿视如至宝,情不自禁地在画上题下了“悲鸿生命”四个字.然而,这幅被徐悲鸿先生当成自己生命一样珍贵的画卷,竟在旅途中不翼而飞! 徐悲鸿万分焦急,托人在各地搜寻.几年之后终于知道了下落.为了赎回这幅画,徐悲鸿夜以继日,抱病画画,吃尽千辛万苦,终于以自己大量作品为代价,换回了《八十七神仙卷》。
这则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祖先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遗产,需要子孙后代去珍惜和保护.徐悲鸿正像历代的收藏家们一样,是祖国的文化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