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顾名思义就是用青绿颜色画成的山水画.这种山水画是先用细致的线条工整而精巧地勾勒成山石轮廓,然后再用少量的小斧劈皴法(也有不用皴法的)表现山石纹理的一种画法,画出山石的质感,最后用石青、石绿沿着山石轮廓敷上浓重艳丽的色彩,所以叫做青绿山水.而“青绿巧整”一词则是古人对这一画种特点的精辟形容。
在青绿山水的基础上,再用泥金(胶水调金粉如泥状)勾染叫做金碧山水,泥金多用于勾山廓、石纹、宫室、楼阁;染坡脚、沙嘴、彩霞等等.画成之后,“金碧辉煌”,绚丽夺目,所以叫做金碧山水。
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青绿山水是隋代大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而首创金碧山水的画家是唐代的“李将军”李思训。
隋代以前的山水画没有流传下来.但从晋代顾恺之《洛神赋》中的作为人物衬景的山水中,可以看出,那是一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幼稚的山水画法.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已经懂得了如何处理好人与景的比例和景色的远近关系,因此他的画“咫尺而有千里之趣”.再到唐代的李思训,与展子虔相隔不到一个世纪,就把青绿山水推向“金碧辉煌”的新阶段,从而使山水画产生“一变”.这是山水画在隋唐时期从初熟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
展子虔是河北渤海人,擅长画车马和山水,《游春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之作.这幅画不大,但画得很细致,值得细细品赏.画中水阔连天,烟波浩淼.水全是用细线画成鱼鳞纹样,波纹越远越小,直到“远水无波”.湖面游艇一艘,湖畔近景不宽阔的堤岸,远处山峦越来越小.山坡近处,树木伸展,山峦远去,则“远树无枝”.点景的人马,小如蝇头,“远人无目”.所以,画中山水,成功地表现出远近空间关系,使人产生想走进画里,“可游”、“可居”一番的感觉。
展子虔的《游春图》,虽然在构图、造景上比起顾恺之有了创造性的突破,但他画山石和画树的方法仍然还是老一套.山石没有皴法,却画上弯弯扭扭的细线条,显得很不自然;树木象果园中栽种的一般,过分整齐.而树冠不用点叶法画出片片树叶,只是用墨绿沿着树冠轮廓满填一遍,团团黑点,如“佛头着粪”,使画面看上去“好肉剜疮”,很不雅观。
李思训是唐代李家皇朝的后裔.开元初年曾被授予右武卫大将军,所以画史上称他是“大李将军”.他画山水,也是用线条勾画成山石形状,然后用青绿上色.有时再以泥金染色,使出他的看家本领.李思训不仅创造了金碧画法,他的山水画技巧也比展子虔的变得高明多了.下面试以一幅具体的作品为例,让李思训和展子虔比一比高低。
李思训的作品几乎都失传了.只有《江帆楼阁图轴》(轴即立轴,是一种竖式装裱的竖长画幅,下方装有轴头.)据说是他的作品,至少能代表他的绘画风格。
画面上方,碧波连天,也用鱼鳞纹细细勾成.画面中景至近景密布乔松古木,疏密有致,聚散自如,高低错落,层层叠叠,一扫展子虔画树整整齐齐有人工种植的机械感.树冠则或勾或点,画好树叶后,再用青绿染色,或淡或浓,层次分明,从而避免了像展子虔的画中“佛头着粪”的丑陋感.至于山石,则用勾斫之法(斫即小斧劈皴法,李思训首创),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山石的质感,与展子虔以弯弯扭扭、似是而非的线条画山石相比,则技高一筹。
李思训山水画技法的全面成熟,确立了青绿和金碧山水的崇高历史地位,并且为青绿山水在宋代造就出一位天才画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位天才画家就是北宋皇家画院的学生王希孟。
在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主持和参与下,宋代写实风格的宫廷绘画兴旺发达.同时,出于帝王享乐主义的审美趣味,宋代画院以创作富丽堂皇的工笔人物、花鸟和青绿山水为特色.王希孟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和艺术气氛中脱颖而出,以年仅十八岁的早熟和无以伦比的才华,创造出举世罕见的青绿山水画杰作《千里江山图卷》.虽然这位少年天才不幸早逝,却以他唯一传世的不朽作品连同他的英名载入中国画史册。
《千里江山图卷》高51.3 厘米,横长1188 厘米,是一件巨型长卷.展开画面,只见平远悠长的大江两岸,群山千奇百怪,虎踞龙盘;山势辗转万变,龙飞凤舞.远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如缕缕青烟,和云天相融,给观众留下如梦似幻的艺术感受.群山脚下,大大小小的村落青瓦白墙,鳞次栉比,掩映在万木丛中.山水之间,水榭长桥,通曲径幽路.游艇渔船,乐而忘返.万顷碧波,直上云宵.鳞鳞波光,全凭又细又密的网眼般的鱼鳞纹画成.山石勾线,分别用虚实轻重、粗细不同的线条表现出阴阳向背、远近空间.而山石染色的浓淡深浅,表现出无比丰富的前后层次,令人目不暇接.一扫李思训和展子虔青绿山水的幼稚和刻板,而代之以高度写实与理想境界的完善契合。
当我们在一番流连忘返的尽情浏览之后,掩卷长思,不禁万分感叹.古老的中国有太多奇迹! 我们不仅拥有万里长城,我们也有画中的稀世国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就是一件在青绿山水画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划时代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