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是达·芬奇(1452—1519)的得意之作,我们从那浓眉下深邃的眼睛,看得出这位巨人的超人智慧,如图47.对人的精神的刻画与表现,是这位大师在艺术上孜孜探索的主要课题.达·芬奇以前的画家多以线为主,此幅虽然也充分运用线的飞动流畅,但已开始了明暗体积感的追求刻画。
作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和历史上少有的巨人,达·芬奇全面理解人和表现人,从这幅自画像所达到的水平,我们完全可以感知他对自己的形象做过长期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精密的描绘,力求在外形上酷似自己.同时,达·芬奇又特别注重精神刻画,这幅自画像最感人的不是那上百条波浪式流动的大胡须,而是通过五官散发出的无穷智慧与深沉思考。
米开朗琪罗(1479—1564)是最善于表现男性健美体魄的大师,他的许多雕刻都是以男子人体为主,这幅《人体习作与比例》素描,从动态上看,似乎便是为创作巨型雕刻《大卫》而作的人体习作,如图48.你看,米氏对一个站立着的男子人体造型研究得多么透彻: 斜肩扭颈,重心一足,肌肉骨骼形状变化,肌肉体面转折在光的照射下形成的明暗面,米氏用加重明暗线的方法给予强调.整个人体画面显然不仅是为了观赏,而是为雕刻提供的结构细节稿。
由于这是一幅习作,是米氏为创作巨型雕刻从事的研究,所以它本身没有多大的审美观赏价值,主要是从此幅习作中受到的启迪,感知到大师创作态度的严肃性,他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及全身心地投入相联的。
拉斐尔(1483—1520)这位短命而有才的画家,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一生画了几十幅圣母和圣子,被誉为圣母画家.这幅《三美神》同样体现了他的特长——善于表现女性人体美,如图49.这幅画的三位倮体女神,用笔轻淡、调子柔和、动态妩媚、神情自然.明暗的表现没有压倒女性洁自身躯的整体感受,一切都那样自然地与女性美相联系.据说拉斐尔的气质乃至形象,都带有一定的女性倾向,画如其人,他又爱画圣母与女性,的确也画得超越群芳.这幅《三美神》估计是一位模特的三个不同的姿态,是一幅为某大型绘画面作的习作.拉斐尔用笔很轻,用线很准,不过分强调解剖与明暗,但又体现出文艺复兴时代已经兴起的明暗表现立体感的技能。
这个时期的优秀画家及其代表作还有:
丢勒(1471—1528)是德国文艺复兴时代的最大代表,恩格斯将他与达·芬奇并列,誉为时代的巨人.这幅《老人像》是他最成功的素描代表作之一,如图50.画家精确深入地观察,表现了老人好动、深思的神态,用细致入微的曲线和浅淡丰富的色调刻画了老人因年龄积淀成的起伏皱纹,尤其鼻部背光面及延伸出的颧骨、左眼、明暗转折处,都因对比而增加了艺术的魅力,加之画家运用那个时代特有的平行圆弧波浪线表现出的大胡须,灰面上用擦笔与白垩笔勾出的少量白线,更增加了胡须的层次与蓬松感,这种擦添白垩笔的方法在近现代素描中似乎被所有人忘却了,这是遗憾的事。
粗略看来,丢勒的《老人像》与达·芬奇的《自画像》很相近,深入观赏便觉得差别很大: 丢勒的老人外在形象刻画作常细致,并有一定的动作表情,似乎还欲说明老人在思考或要说什么,而达·芬奇的自画像相比之下外形简略得多,也无倾向性表情.可见,艺术感染力来自形象的哲理性内涵。
荷尔拜因(1497—1543)是德国文艺复兴时代与丢勒齐名的大画家,以肖像画成就最高.通过《审计官约翰》这幅作品可以看出,他用笔洗练,造型严谨,一丝不苟,风格稳健,以线取形,关键的部位配合少量明暗表现,如图51.为了突出形象,衣服、帽子,都用大面浓墨色平涂,不再求其内容变化。
《男人体及腿脚局部》,是法兰德斯大画家鲁本斯(1577—1640)为一幅油画画的习作,如图52.鲁木斯被誉为画家之王,除一生创作数量多,也因他的人物造型能力高、动态大、艺术感染力强等诸因素.他之所以有如此全面的本领,也是由于他在人体素描上花了大气力.画家将人体设计成一位仰卧挣扎而起的姿态,那脊背的曲线及手臂的力度,前伸的头颈给人以静中即将爆发的感觉.右角的局部小腿肌肉、脚掌的形状,都在画家深入研究之列.这些细节的观察探求是画家卫冕成功的必由之路。
鲁本斯的技巧之所以如此娴熟,能使他不仅在作品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画家,而且质量也同样如此,就是由于他画了大量人物动态素描,对人体的各个局部的形成,在各种运动状态下的变化等了如指掌.他不是孤立地画局部解剖,而是把各种细节技巧汇总成一股艺术创造的力量、一种全面的修养素质,使他用实践征服了同代人。
《出浴的狄安娜》,是法国画家华陀(1684—1721)的一幅油画素描稿.华陀是洛可可艺术的代表性画家,长于画谈情说爱的题材和女人体,如图53.此幅素描,画家能突破老古典主义及学院派的各式条条框框,大胆运用轻柔曲线,借用神话题材,表现带有一定刺激性的浴前浴后题材,并着意刻画女性的丰腴圆润、洁白弹力的肌肤,创造出一个悠闲逸趣的环境,用以供上流社会玩赏.狄安娜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月亮神,画家之所以用这一女神的名字,是因为他把女人体安排在皎洁明亮的月亮下,用夜景来衬托女人体,更抒情优美,富有诗情,更引发人的联想.画家的技巧特点也适用于此,此外都以圆弧形曲线,把环境与人物都画得华美娇艳,骚动不安.这虽然仅是一幅黑白素描稿,已经把画家未来正式创作的主题氛围描绘出来。
库尔贝(1819—1877)是法国现实主义流派的发起人和主要代表.他既然主张真实地表现现实,必须要能真实地表现物象.他十分重视画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这幅《抽烟斗的男子》是他用炭笔表现阳光下一个抽烟斗的劳动者,在暗背景下衬出的男子形象,如图54.在强烈的光下,受光面与背光面的反差十分明显.整个画面全用粗炭笔铺面,但到处都没有画死,暗背景中有空间与空气的流动,形象背光面中有反光面的体积感,衣服灰调子中有阴影转折。
库尔贝又是位具有叛逆性格的人,在贵族高雅艺术霸占画坛之时他不屈服、不畏惧,一人奋力扛起现实主义大旗,其精神是令人敬佩的.这幅素描的技巧只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我们更要学习库尔贝的面对现实的精神.他不再如前人多数画家那样仅只在宫廷教会、上流社会圈内周游,而是把目光投向劳苦大众,并且以同情和赞美的笔调把他们画得健康、质朴,刚强有力.这幅抽烟斗的男子就是19 世纪劳动者的典型写照,是含有社会积极意义和现实主义精神的一幅带有主题性的素描肖像画。
《汤》是法国19 世纪伟大现实主义画家杜米埃(1808—1879)的一幅素描稿,如图55,似乎是为正式搞创作画的草图.杜米埃的思想是立于民众之中,对当时法国统治者的腐败贪婪有着极大的愤慨和憎恨.他的画风具有大胆的夸张,许多画带有高度的讽刺性味道.他对劳动人民亦有极大的同情心,画了许多真实现实第三等级社会生活的油画和素描,《汤》是其中的一幅.在简陋空空的贫民房舍里,桌子上什么也没有,仅一盆热汤放在中间,夫妻二人坐下来,由于在外劳动了一天而腹肚空空,饥饿难忍,各自拿起羹匙,不怕热气滚滚的汤是多么地烫嘴,大口大口喝起来,孩子也因饥饿而哭起来,母亲边喝汤,边解开衣襟让婴儿吮吸那干瘪的乳头.这悲惨困苦的情景跃然纸上,不由得你不在这幅作品前引起深深的思索。
柯勒惠支(1867—1945)是位版画与素描的多面手,她的每幅石版画与铜版画,都可算是独具风格的素描.这幅《磨镰刀》是铜版组画《农民战争》之一,是最具素描特色的一幅,如图56.画家充分运用腐蚀创造出浓重丰富的深灰调子,映衬出那张充满愤怒的面孔和悲哀的眼睛,骨骼的转折处用硬笔强调刻画,给人以主题突出、强劲有力之感,眼、鼻、手背的刻画,都抓住了观众的心灵。
柯勒惠支虽然主要是位现实主义画家,但她受表现主义影 响很大.她的许多画面所关心的不只是社会在发生什么,而是所发生的事件对人的感情和情绪产生的影响,所以带有哲理性内情绪刻画一直伴随着柯氏每一幅表现社会题材的画面.此幅画中那妇女的眼睛、紧蹙的眉头、强光下那巨大而有力量的双手,以暗深背景烘托出的那张饱含着愤怒的面孔,都给人以强大的心理冲击力量。
柯勒惠支的成功正在于她把现实主义积极意义的题材与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的有机结合.这幅画便是这种结合的范例。
瑞典铜版画家初伦(Zorn,又译佐恩,1860—1920)的所有铜版画都是完全按素描方法创作的.他的这种特殊风格的素描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 一是各种深浅调子全用排线构成,很近似钢笔画.二是几乎全部外形均无轮廓线,全由排线组成深浅面,再构成轮廓,但都给人以极清楚肯定的形体感.三是画家特别注意光影、虚实、对比,给人的感受比一般素描既强烈又丰富.《弹琴人》这幅画的头部面孔特别突出,画家用了反差很大的对比手法刻画了五官,并且用的是自下而上的光源,使形象的侧鼻翼、上眼皮及额头都处于暗影中,这种唯舞台才有的艺术效果让观赏者集中精力于人物形象与表情,如图57.为了突出人物,画家把琴弦与衬景全处理成虚光灰暗之中,人的动态就自然而然向观众走来。
这是一幅铜版画,我国虽然较少有人搞铜版,但钢笔画是完全可以达到这类效果的.也许由于素描功底的缺乏或浅薄,我国的铜版画与钢笔画均未出现初伦这类以素描关系为特征的作品。
出生在意大利的美国画家萨金特(1856—1925),童年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青年时代去巴黎学美术,崇拜印象派,30 岁返回美国办画展而一举成名,成为美国肖像画的魁首人物之一.从这幅《戴面纱的姑娘》看出萨金特既有扎实的写实功力,又跳出了课堂的刻板规范,能大胆放开手脚,纵横涂抹,动情描画少女姿容,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如图58.宽幅黑衣多么潇洒,画家用笔大胆泼辣,眉眼鼻唇精心刻画,有粗有细,不愧为大画家.萨金特的这幅肖像画给予不同人以不同启示: 普通观众首先欣赏的是姑娘美丽动人的面容,心理学与美学家可能感兴趣于这位少女那精明过人的神态,画家所佩服的是从宽帽面纱中流泻出的飞舞线条及其无懈可击的高超技巧.欣赏者若能综合上述几方面,会使你得到更大的艺术享受和技巧上的收益。
基帕林斯基(1782—1836)是俄国早期民族学院派真正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美术学院学习了一年多,并教了六年.他的素描为我们提供了其晚辈契斯恰柯夫创立的体系的最早的典范品.俄罗斯民族学院派是在法国学院派古典主义基础上加以改造发展而成的.就创作来讲,学院派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但就写实性素描讲,19 世纪初叶的俄罗斯素描,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幅《男人体》动态完美性与解剖结构的严谨性,明暗、体积、空间等素描因素的统一性,都体现了画家的高度技巧,如图59。
基帕林斯基的人体素描,就解剖结构的追求和大造型的准确度,是后来者很少有人达到的,因为他的晚辈过分注重绘画的程度性和画面的整体色调,结果是对被画主角——人体本身的观察和表现有所减弱.基氏的作品中能感受到文艺复兴大师,尤其米开朗琪罗的影响力,身体躯干的扭动所呈现出的健美肌肤及胸腹肋等突露的骨骼,都是画家重点刻画的。
谢洛夫(1865—1911)作为列宾的学生,川肖像创作为主,素描的风格与所达到的水平不亚于师长.这幅《坐着的男人体》是他学生时代的课堂作业.这个男子动作复杂,造型难度很大,作画者在把握大形体的准确之中,对每一部位的细节都给予了注意,尤其是胸腹部和膝盖以下之小腿,似乎将其骨架透明出来,如图60.此幅画的意境是在没有背景、调子、空间,而是利用人体轮廓边线的轻重、深浅、虚实,在表现其立体转折的同时呈现出来的。
把上边的几幅俄罗斯画家的人体素描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 19 世纪俄国由于受希腊文化影响较弱,社会制度的封闭保守——封建农奴制,女性人体美的表现较少,学院中的习作多数是男人体.但也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学院派的人体素描画得比起西方其他国家更踏实而有规范性和系统性,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画家的素描也能体现不同的风格,比如苏里柯夫的粗拙有力,谢洛夫的严谨清秀,列宾的熟练潇洒等等。
弗罗贝尔(1856—1910)是俄罗斯画坛的一位怪杰,他几进几出巡回画派,作品题材以“天魔”(又译山鬼)贯穿一生的各种画面,成为每幅画的主角.他的素描运用钝拙凌乱的线创造出男女形体都有些恐怖和神秘感,尤其是把眼睛的瞳孔夸张成黑圆球,凝视着甚而近于威逼着观画者的视觉与心灵,更有某种穿透力,使人发生内在的颤动。
这幅《画家夫人》肖像,既能看出弗罗贝尔写实基本功的踏实,也同时体现他与众不同的风格技巧,如图61.他善于运用短直线组成小块面,然后再以几组小灰色块面构成阴影区域的深浅,比如眼睛与眉毛之间的灰调.弗罗贝尔的造型特点也是因运用直线相接而有一定的雕塑感,这是需要概括力及一定的夸张才可办到的,过分沉溺于客观物象的真实就不行.为了提高美感度,画家对其夫人的头发画得十分用心,一改其直硬线而轻笔弧拉、疏密交替,蓬松柔细的发卷与下边规整直黑的领结形成对照,将一张高雅凝神、美丽庄重的画家夫人的面孔烘托得突出而感人.没有深深的爱是不可能画出如此动情完美的夫人肖像的。
这是版画家基布里克为果戈里的历史小说《塔拉斯布尔巴》作的一套黑白石版画插图之一,它以石版画特有的柔和笔法刻画了这位古代民间民族英雄的刚毅勇敢和宁死不屈,如图62.这幅画是小说的结尾,是全插图中动作复杂、形象感人、调子最丰富的一幅.石版画很类似擦炭粉画,虽然看不见笔触线条,却能表现极微妙的色调层次与不同质感,更能渲染各种气氛.这位民族领袖在最后的时刻,身体被铁链绑到大树上,下边熊熊烈火如翻滚的波涛,爆烈的火花溅满全身,烈火的光焰自下而上把这位哥萨克民族英雄的头部面孔照得通明,几处反光加强了形象的视觉效应,此时,塔拉期·布尔巴仍昂着前望,视死如归.画面虽没有人体那样严格的比例和复杂的造型,但形象的感染力及氛围的冲击力把我们带进画中,让我们似乎听到干柴燃烧下的爆烈声、远处民众的哀号声和赞颂民族英雄的歌声。
这是苏联著名插图画家施马林诺夫为阿·托尔斯泰的小说《彼得一世》作的素描插图之一,如图63.施马林诺夫用素描为几位大作家画过几套很成功的插图.他的风格是用松散凌乱的线信笔画来,用轻淡灰蒙的的调子创造一种氛围,特别注意人物的精神刻画.这幅画采取仰视角度塑造彼得大帝身临前线,用炯炯目光凝视前方,那智慧、刚毅、魄力,均从高大的身躯和自信的面孔中流露出来。
施马林诺夫的绘画风格初看给人以潦草凌乱之感,形象画得也不严谨,但为什么得到许多人的喜欢呢? 主要是他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在情绪及精神气质,用形象的感染力赢得观众的好评,其次是他的每幅画都创造一个不同的氛围,把人物带入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境界之中,让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再次是施马林诺夫对人物多有适度的夸张,一般情况下把身体比例稍有拉长,女性给人以苗条,男性给人以高大之感.这幅画中的彼得大帝的身躯显然比生活中的真人比例要大不少,这在西方被称为英雄的比例。
皮缅诺夫的《莫斯科的郊外》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素描,我们画风景往往仅用线抓形与细节,而很少有人注重气氛创造,如图64.这幅画摆脱了景物的外形束缚,充分运用素描深浅调子表现了一个浓郁而忙碌的郊外风光.画家仅抓住了近景的几棵树干和中心点的汽车,其他的一切都是以排线组成的不同灰调来拉开空间,渲染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印象,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景物的整体轮廓及局部精华构成美感因素,比如高山大川、田间小路、流水小桥……都是形的美组合成景的美,而此幅画不是、它虽然不能说没有形,但那直硬的树干和小小的汽车不是画面最诱人的地方,最诱人的是那深浅浓淡的素描调子勾画出的莫斯科郊外富有诗意的浓郁树林,以及袅袅的炊烟和奔驰的汽车渲染出的生活气息.景观的外形没有了.但内容却很丰富,这内容是由富有激情的素描笔触与色调表现出来的,是画家用这笔触与色调激起观者的联想而产生的.这幅风景画突破了许多习惯性方法,而在构图及表现上均有新的技巧,是一幅独特难得的素描风景画。
作为 20 世纪现代艺术头号大画家,毕加索(1881—1973)的画风变化多端,号称“变色龙”.他早期作品与传统十分接近,因为他在巴塞罗那美术学院打下了牢固的写实素描基础。
这幅《母与子》是他在写实性向现代主义转化过程中的一幅,如图65.他的画风与马蒂斯差异很大.钢铁般带有弹力的曲短线和对人物的加宽式夸张,使他的画风给人以健美敦厚之感.毕加索是位感情极其丰富的艺术家,一生以母爱为题画了许多幅各式作品,这是早年的一幅,这幅速写式的以线为主的素描,可能是一幅生活写生,但他运用了自己待有的概括力,抓住了妈妈对儿子亲昵的瞬间,画出这样一幅自然而又带主题的素描写生.另外这也可能是幅创作草图,因为那母亲的表情及脸型是毕加索所喜欢的类型,小孩的腿脚只有动作式轮廓、似乎还要再加工.不论是什么类型,毕加索早年的绘画功力和风格,在此幅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俄裔美籍画家菲钦(1881—1955),以专画素描头像著称于世.他的人物头像把流畅的线条与柔和的灰调子有机结合,以抓紧人物的五官特征为基础,并在眼睛——这心灵的窗口上下功夫表现,配以嘴角的表情,面颊的皱纹,尤其眉宇的体面感等,都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感染力量,使持各种艺术观点的人及广大群众无不喜爱他的素描头像.这幅《老人像》更以舍弃外轮廓而集中表现眼神流出的沧桑人生和深思远虑的个性,作为动人心弦处,那大胆的抹画与飞舞的线条亦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如图66.菲钦的素描头像虽然都是大特写式的,但每幅一种技法,并创造一种情绪与个性.有的以线为主,少加调子;有的满脸皱纹,风格老辣;有的抓住表情,淡淡几笔.形象类型及表情的差距很大,艺术感染力各不相同。
菲钦的人物肖像素描,完全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持久地供人品味赏析,遗憾的是现在很少有人沿菲钦的艺术之路作进一步探索发挥,以满足许多人的欣赏欲求。
古图索是意大利20 世纪现代画家.他的这幅素描《游行的工人们》是用鹅毛笔画出的,形象的表现性很强,通过眼神与嘴角传达出的愤怒,给人以冲击,似乎观画者便是站在他们面前的对手,如图67.古图索没有完全遵从模仿自然的严格与实规则,高度强化了的五官区,笔墨中的灰调子处理使画面的素描层次与体面感都很强烈,并更有感染力。
除了技巧,这幅黑白素描还是一张思想内容十分进步的主题性创作,它表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人们为失业和贫困而与当权者进行的斗争.只有四人重叠的工人面孔,却标志着后边成千上万人组成的游行队伍.前边的两人枯瘦的面容、满脸的胡须、紧抿的嘴唇、愤怒的眼情,是画家重点所要表现的,通过这种精神状态的刻画,表现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为生存而斗争的决心和力量。
素描不被当做正式的美术作品而仅仅作为学校基本功训练的手段,是不对的,应该冲破这种历史的偏见,各种题材内容的创作都可以用素描的方法来表现.古图索的此画便是很好的一例,谁能说这不是一幅独立的优秀艺术作品? 而它的确不是版画,不是油画,而是一幅素描.他还画了许多同类题材的黑白素描作品。
美术学院的学生素描画得都挺好,但却常常回避运动中的人体,素描作业多为静态而很少运动姿态.画起运动的人体感到吃力,搞起人物活动的创作也就吃力.可是素描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事创作,不会画运动和活动中的人的画家,是“残疾画家”或曰“跛脚”的艺术家.美国素描画家与美术解剖学家荷加斯,从人体解剖与透视角度全面研究人在运动中的透视缩减和形体肌肉变化.《运动男人体》是其中的一幅,前伸的右臂和前倾的胸腹,抬起的右脚,形成一条透视曲线,如图68.画家对肌肉的膨胀性夸张,是为了让人们作强化人体运动中肌肉变化的认识。
这不是一幅正式的人体素描写生,即并不是面对着模特儿画的素描人体,而是为了让学画者加深对运动人体的理解,以照片为原模加以概括绘出的说明性素描解剖图,艺术的观赏性与表现性并不强,但对学画者却十分有用,因为通过为了解剖式的运动人体,能让做画者在头脑中树立起丰富而千变万化的各式运动姿态,画起画来便能举一反三,而不必总依赖模特儿.荷加斯的这类运动人体又与装饰性绘画不一样,装饰画过分地含有主观随意性,过多地强调了形式的美感法则,而荷加斯为人们提供的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的变化及其一定程度的夸张。
《站立的人体》是日本现代女画家赤松俊子(1912—)的一幅杰出的素描作品,如图69.她在50年代曾为巨幅创作《原子弹灾害图》画过数百幅各式人体素描,八年时间方完成这件巨作,一举成为世界无人不知的大画家.这幅人体是她为创作《原子弹灾害图》搜集素材中较典型的一幅,由此幅可看出她的艺术风格——大胆、粗犷、强烈,对人体的造型及其结构,运用极简练的焦墨擦抹的方法给予不同处理,即有明暗转折,又交待了形体局总特征,是非常有独特风格和现代感的。
以毛笔为工具,用焦墨方法画山水画本是中国画的一种,但由于传统人物画全为白描,我国很少有突破者.日本女画家赤松俊子能大胆将这种东方传统技法与西方技法相结合,下笔肯定、高度概括、以线造型、以焦墨擦抹来表现背光人体关键部位的骨骼骨肉,使人物不只有了形,而且有了体,从而克服了东方艺术有形无体的弱点。
赤松俊子的这种尝试为我们树立了东西方艺术结合的榜样,我国的画家应该从中受到启示,不必要么全然抱住传统排斥外来文化,要么拜倒西方全然丢弃传统,可以二者结合,各取所长,走出一条崭新的素描道路,创造一种东西方艺术之长兼有的美术风格。
日本多才多艺的美术家加山又造(1927—)在走过了一段现代主义之路后,近20年来画了大量的人体画,主要是女人体.由于他学过工艺,学过日本画,又追求过西方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所以他的人体画能综合几类艺术之长.首先是具有工艺装饰性,不过分强调虚实空间;其次是有日本美人画特点,以线勾形,形体瘦弱纤长,色调淡雅清秀;再次是他的人体画从表情到氛围都创造了一种超然于世的情调,似乎不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人,这显然是借取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段,企图启发观者的潜意识.加之他的人体画的性部位都给予特殊强调和突出描绘,以求其刺激性,更让人联想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所主张的性意识是人类潜意识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主张。
由于高度的熟练,加山又造画人体多不打草稿,提笔即画,自头到脚顺水推舟,一气呵成.先把形勾画界定之后,再用淡墨或淡炭粉将暗部位轻轻控涂润染,使人体呈现一定的体面光暗感,最后用细笔精心描画五官形象及乳头、阴毛等关键部位.人体画完之后,再依据动作表情的倾向性,对衬景稍加处理,用以烘托一定的气氛,制造一种与神情谐调的境界.比如《睡》是仰卧的睡状,便把背面画上一层灰暗色调表示夜景,如图70。
加山又造自成一格的人体画,由于东西方风格兼有,雅俗共赏,传统与现代意识均备,受到日本及东方各国的普遍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