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教育事业 < 百科全书 < 生活百科 < 首页 :当前 
革命教育家徐特立的故事
来源:中学生百科书库 类别:

徐特立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他的一生,为人民教育和无产阶级革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1947年1月10 日,徐特立70 寿辰,中国共铲党中央委员会特意发表了贺信,信中颂扬了徐老的许多崇高品德,并且写道: "你对自已是学而不厌,你对别人是诲人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学而不厌 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 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 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 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 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 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 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 "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 "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 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 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 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东.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 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 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 "我今年43 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 岁就来了.到了60 岁,还同43 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 这 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 到了60 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 "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下页: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