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教育事业 < 百科全书 < 生活百科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革命教育家徐特立的故事
来源:中学生百科书库 类别: ( 字号:   )

徐特立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他的一生,为人民教育和无产阶级革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1947年1月10 日,徐特立70 寿辰,中国共铲党中央委员会特意发表了贺信,信中颂扬了徐老的许多崇高品德,并且写道: "你对自已是学而不厌,你对别人是诲人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学而不厌 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 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 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 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 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 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 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 "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 "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 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 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 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东.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 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 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 "我今年43 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 岁就来了.到了60 岁,还同43 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 这 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 到了60 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 "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下页: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