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学术界有互相辩争的风气.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时期,社会正经历着大的变革,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斗争非常尖锐.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了不同的主张.当时争论的问题有: 天道观、认识论、名实关系、社会伦理、礼法制度以及各种政治主张等.参加论争的主要人物有: 墨子、子思、孟子、庄子、杨朱、许行、李悝、吴起、商鞅、尹文、惠施、公孙龙、荀况、韩非、邹衍等,他们或者著书立说,或者从事教育活动,或者进行政治改革,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形成了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反映了各自不同阶级和阶层、集团的利益和观点.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等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要主张为: "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反对厚葬;主张选举贤能的人来做国君和各级官吏.墨子的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兼爱"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重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孟子说: "民为贵,君为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实行"仁政",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还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但是,孟子关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是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儒家的另一代表荀子,是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提出"人定胜天",即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种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庄子.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他的思想消极,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甚至认为"有用"还不如"无用"的好。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为韩非.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现代必然胜于过去.人们应该按照现行政治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拘泥于古代的传统.他主张建立君主专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任用官吏来代替世袭的贵族.他还主张"法治",认为法律应向全国公布,强调用严刑厉法镇压人民的反抗.他的学说被秦始皇所采用,后来成为秦统一后许多政治措施的理论依据。
各派的学说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互相争辩,同时又互相影响,使学术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在思想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后来中国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